而從國際市場看,浙江的優勢更是在於中低檔次產品,發達國家在這些產品方麵,基本上都不是浙江的競爭對手。除了國內其他省份外,浙江的競爭對手還有如越南、印尼、印度、巴基斯坦等一些國家。而浙江近三年外貿出口業績已經證明,浙江有足夠的競爭力來對付這些競爭對手。
中低檔次產品具有一個穩定性相對較高的市場,其需求增長源於人類的一些最基本的生理、心理要求,是整個需求金字塔的寬大的基座。比爾?蓋茨曾說,就企業的穩定性而言,類似可口可樂公司這類古老的企業,遠勝於他的微軟公司。當然,中低檔次產品也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隨著技術和經濟的發展,這類產品的檔次也在不斷提高。
中低檔次產品是一個基本的發展平台,是一個賴以進行知識積累、資本積累,進入世界的入口處。按照目前全國和浙江的製造業增長勢頭預測,到2005年,浙江一些主要行業占全國的比重,大致可以比目前提高3~5個百分點以上,也就是說,到2005年,浙江一些主要行業占全國的比重,最高可能會在20%以上。
浙江製造業的優勢在於中低檔次產品,這是不言而喻的。就行業分布看,1998年,浙江在全國的比例,皮革占14.7%,服裝占13.5%,化纖占12.2%,文體用品占11.5%,塑料製品占11.3%,電氣機械占10.7%,普通機械占10.2%。在這些行業中,浙江主要是中低檔次產品。由於這裏統計的並不是全部企業,因此實際比重可能更高。
在浙江,這些行業占同口徑工業總產值的45.1%。因此,如果以在全國的競爭能力和占浙江的份額的雙重標準來評價,這些行業也是浙江的優勢行業。這些行業和產品,都有一個需求和技術層次相對較低的特點。從中低檔產品進入現代大工業,既避免了知識、資本積累的弱勢,又可以避免與其他地區企業的正麵競爭,由此形成了浙江在經濟發展的地理製約、發展水平製約等狀況下的一種合理的區域分工格局。
技術密集、資本密集都是當前和未來經濟競爭的基本手段,但至少在目前這還不是浙江的比較優勢。浙江當前的比較優勢在於勞動密集型工業。說得確切一點,在於勞動密集與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相結合,這就像紹興縣的紡織業、義烏市的製襪業等,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是勞動密集型與技術、資本密集型相結合的一種產業。
浙江的紡織、服裝產業人均占有固定資產已經拉近和超過機械行業,也表明了這一點。進而言之,以勞動密集為基礎,積極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形成區域集聚發展、大規模生產的格局,是浙江的比較優勢。
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在經濟成長過程中,都曾經充當過或繼續充當著世界某些產品製造中心的角色。如英國的紡織業,日本的家電工業、汽車等,美國的CPU、民用飛機、軍火等。1992年以來,台灣逐漸成為全球電腦主板、筆記本電腦以及電腦外部設備等製造中心,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台灣經濟安然渡過亞洲金融危機,成為全球關注的一個經濟範例。
世事交替,“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種製造業中心的角色,現在也可以輪到中國的沿海地區來承擔了,浙江顯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地區。在這種以垂直分工為主的國際分工體係中,浙江在2000年初期的位置是中低檔次產品生產。從當前的狀況看,浙江完全有能力也完全有可能,成為全球某些中低檔產品的生產中心。
那麼,浙江的中小企業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呢?
卓勇良還是向大中型企業看好。任何經濟形式中,中小企業在數量上都占優,但數量是沒有意義的,關鍵是看產值。如果按照中小型企業的產值進行排列,浙江排第一,按總產值排列,浙江排第四。可見,一個地區的經濟主體,最終還是要靠大中型企業來支撐。從趨勢來看,以私營企業為主導的浙江中小企業,已開始呈現出大型化的趨向。
1999年,浙江私營企業年產值500萬~1000萬元的4560家,比1998年增長108%;1000萬~5000萬元的1886家,比1998年增長104%;5000萬~1億元的172家,比1998年增長48%;1億元以上的61家,比1998年增長69%。目前浙江已有144家私營企業集團。其中,增長最快的是作為現代企業製度形式之一的有限責任公司,私營有限責任公司三年來增長了4.5倍,達到5176家,約占全部規模以上私企的七成左右。今後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還是要靠大型企業,它們才是浙江民族經濟的脊梁。大型企業,大多是由中小企業發展而來,為了中國經濟的明天,請善待浙江的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