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透析“浙江人經濟” 第二節 浙江何去何從(3 / 3)

一是實施“產業結構升級導向型開放戰略”,替代原來奉行的“創彙—資本形成型”開放戰略。即把強化結構轉換能力,提高開放的結構轉換效應,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作為對外開放的主線,以有別於原來奉行的單純追求開放的靜態利益的創彙—資本形成型戰略。把追求開放促進技術進步、產業演進、機製轉換等的動態利益放在突出地位。

二是實施進出口平衡貿易戰略,替代原有的進口抑製型單向貿易戰略。即要改變過分注重出口,追求巨額貿易順差,盡力避免逆差的帶有重商主義傾向的單向貿易戰略,強調發展雙向貿易,重視進口對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性,以追求動態的比較優勢利益為出發點參與國際分工。實施進出口平衡貿易戰略,不僅順應了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進一步擴大開放國內市場的要求,更有利於浙江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和國外有效供給來優化產業結構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

三是實施“貿易—投資”聯動發展戰略。即在發展進出口貿易的同時,要推動國內成熟的比較優勢產業到海外投資,利用廣闊的國際空間,來促進國內的產業重組和結構轉換,從而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水平和層次,形成“貿易—投資”雙向聯動、互相促進的良好態勢。

為實現上述總體思路,必須采取如下具體對策措施:

1.再造浙江經濟的動態比較優勢,提升浙江產業國際競爭力:

現代貿易理論分析揭示,隨著國際分工逐步由資源製約型向科技優勢導向型轉換,一國參與國際貿易的競爭優勢不僅取決於與要素豐裕程度密切相關的靜態比較優勢,而且還取決於由科技進步、規模經濟和勞動生產率決定的動態比較優勢。為了改變浙江省以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導的低效益貿易格局,必須再造動態競爭優勢,為此可以采取的措施至少有二。其一是,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措施。依靠科技進步、技術創新,提高產品出口競爭力。具體來說,應重點扶植與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機電產品和高附加值的科技產品的製造與出口,力爭使之成為浙江省出口產業與輕紡產品並駕齊驅的一大支柱。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輕工、紡織產品的質量、檔次、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實現輕紡產品出口由數量型增長為主向質量效益型增長為主的轉變。為此,要加強科貿、技貿、工貿結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相結合,麵向國際市場的創新體係。其二是,要優化產業組織,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應按照市場競爭原則,鼓勵優勢企業在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基礎上,進行資產重組、聯合、兼並,組建各種類型的企業集團,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應。對於大多數中小型外經貿企業,不必強求進行聯合兼並,要把著力點放在為它們提高良好的支持服務體係上,如建立中小企業的技術開發交流中心、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體係等,以提高它們的市場競爭力。

2.積極合理地擴大進口,實現進出口貿易的良性循環:

要積極擴大進口,開放市場,充分利用進口資源的有效供給,促進經濟發展。要加大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力度。為此,必須研究製訂係統完整的技術引進政策,並納入統一的產業政策之中。技術引進政策的製訂,要注意與主導產業的培育相協調,與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的產業選擇相協調,與出口產品的升級方向相協調。同時,要提高企業消化、吸收、創新國外先進技術的能力和水平,以推動產業競爭力的提升。要構建以出養進、以進帶出的進出口良性互動機製。對外貿易對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進口的“推力”和出口的“拉力”實現的。也即,進口商品結構要偏向為未來的高新產業提供要素和技術支持,促進出口產品質量提高;出口商品結構要偏向為這些新產業提供銷售市場。從而,實現“有選擇的進口擴張到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到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升級”的良性循環。

3.加強對外商投資的產業導向,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進一步明確產業導向。根據國家產業導向和浙江省產業發展重點,引導外資投向機械、電子、化工、醫藥等主導產業和輕工、紡織、建材、食品等傳統行業技術改造,致力於發展生物化工、通訊、軟件等高新技術產業。鼓勵外資投向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積極拓寬第三產業利用外資的領域。加快商業、金融、保險、信息服務、旅遊、科研、教育、中介服務等領域的引資進程。

——對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實行特殊優惠。鼓勵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對引進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實行“以市場換技術”、“以股權換技術”等特殊優惠政策。要舍得讓出一部分市場,吸引國外跨國公司或其他高新技術企業來浙投資,建立高新技術項目和設立研究開發中心,並發揮這些項目的孵化和輻射作用,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和產業群。要注重提高外資項目的整體技術質量和水平,以促進外資逐步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推移,提高產業開發和創新能力,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

4.進一步拓寬引進外資的途徑,開辟更多的外資利用方式:

——允許外資通過產權交易參與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的資產重組或企業並購。外商可采取參股、聯營、收購、租賃、承包、托管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造,以盤活存量資產,改善經營機製,促進生產合理流動和資源重新優化配置,從而達到加速企業技術改造、產品更新和產業升級的積極效果。

——在繼續抓好借用國外貸款的同時,著力開拓證券化融資。通過發行B股、國際債券和直接到境外上市吸收外資,不僅符合我國的投資主體由單一的國家主體向多元化主體轉化的改革方向,而且順應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市場融資方式的變化趨勢。應積極穩妥地挑選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且經濟效益好、出口創彙多的骨幹企業到國際資本市場直接上市或在境外發行債券。同時,要積極探索科技型中小企業利用“第二板市場”到境外及香港上市。

5.推動企業境外投資,帶動省內產業重組和升級。根據浙江省企業的競爭力,在近一個時期,要把境外投資的著力點集中於以下兩方麵:一是積極推動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對浙江省具有比較優勢、目前生產能力較強的產業和行業,鼓勵以企業現有設備和成熟技術為主,到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省內設備、原材料、零部件和勞務的出口。根據浙江省產業發展的總體狀況,要重點推動輕工、紡織、小家電和醫藥類企業到亞洲周邊國家、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國家和地區開展加工貿易。二是積極推動專業市場向海外拓展。浙江省是一個市場大省,市場量多麵廣,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實力,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積極探索在境外設立以浙江名、特、優產品為主的商品專業市場,為浙江省的中小企業提供進入國際市場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