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執行技能:優秀執行領導能力訓練 二、優秀執行領導的八條行為準則(2 / 3)

三、領導人的行為必須具有非凡的教育意義。領導看似一些無意的舉動,有時甚至會影響下屬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等。比如海爾集團,張瑞敏忍痛親自掄起鐵錘,砸爛了76台質量不合格的冰箱。他的這一舉動,傳達的並不是要求他的屬下把所有的不合格品全部砸掉,而是通過此事教育他的員工:要麼不幹,要幹就要爭第一,質量問題決不可輕視,不合格品就是廢品。

四、領導人的行為必須和他的話語相一致,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言必信、行必果”。否則,如果領導向職工做出了承諾,比如一項活動、一個決策,結果卻虎頭蛇尾,不了了之,時間長了,領導就會失去職工群眾的信任,甚至失去對企業的信任,而如果職工失去了對企業的信任,企業絕難談得上凝聚力、向心力的。誠信的失落,是一個企業根基的腐朽,最終將導致企業的死亡。

除了必須身先士卒,親自參與執行外,領導還必須深入基層,和各層麵的員工進行溝通交流,了解企業實際情況,以此來提升企業的執行力。要做好執行,領導應該花些時間同下屬,最好是包括所有的基層員工一起,了解情況,聽取他們的彙報和情況反映,與計劃進行對照,找到執行得不好的地方,分析原因。然後,進行實地考察,以便使控製工作變得徹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接受彙報的層麵。因此,領導和基層員工的有效溝通就變得尤其必要。

美國很多企業的管理專家,都在做著這樣一件事情,叫做Management by wandering around,簡稱為MBWA。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走動式管理。美國有一個人叫培洛。培洛以前在IBM公司的時候,是IBM公司排名第一的推銷員,曾用17天完成了全年度的銷售任務。後來培洛決定自己創業,創立的公司叫做EDS,公司發展到幾萬員工。然後,他把這個公司以30美金的價格,賣給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賣之前,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總裁到了培洛的EDS總部,他看了之後覺得很滿意。這位總裁對培洛說:“你公司管理得不錯,我們應該有很多合作的空間和機會。”到了午餐時間,他問培洛:“你公司的主席用餐的餐廳在哪裏?”培洛說:“我們公司沒有啊!”總裁問:“那你公司有沒有高級主管用餐區?”培洛說:“對不起,總裁,我們公司也沒有。”總裁問:“那我們今天中午怎麼吃飯啊?”培洛說:“就排隊跟員工一起吃自助餐好了。”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總裁到了他即將收購的公司,連一個主管的餐廳都沒有,還要排隊吃自助餐。這位總裁覺得不可思議。排隊取餐之後,他問培洛:“我們坐在哪裏?”培洛說:“就跟員工一起坐呀。”於是,那位總裁一邊吃一邊與員工聊天。吃完之後,這個通用汽車的總裁說:“培洛呀,雖然你這個公司沒有什麼高級主管餐廳,但你公司的菜是我吃過的自助餐裏最好的。”培洛在企業裏進行的就是走動式管理,天天在排隊吃自助餐,他在監督廚房。他每餐中換一桌跟基層的員工聊天,是為了了解公司的營業狀況。培洛之所以成功,得益於他實行的走動式管理。

20世紀80年代,美國巴爾地摩市市長威廉·謝弗,致力於提高市政府治理城市的水平。然而,他領導的團隊似乎非常懈怠,他急需重振政府管理團隊的執行力。

“我對這些並不感到滿意,”市長在責備他的領導班子的成員,“還不夠好。”市長在會議室的黑板上寫下了大大的幾個字。這個黑板是他上任時安置在會議室的,借以傳遞信息。他常寫的幾個詞是,“市民”、“加油”和“如果你住在那裏,你會怎麼樣?”等等。他希望他的團隊成員都能夠體察民情民意,追求更高工作成果,而這些正是他領導的團隊目前所欠缺的。

於是,他常常帶著他的司機和一名佩帶霰彈槍的警察在城市各處轉悠,就連周末也這樣。通過這種“走動式管理”,他看到了市區道路年久失修的坑坑窪窪、破碎的街燈、東倒西歪的垃圾桶、肮髒的公園和居民小區、廢棄的汽車、混亂的交通指揮、隨意停車的公共汽車司機、亂扔垃圾的商販。“這些人都是幹什麼吃的?”市長在車裏不滿地嘟嘟囔囔。然後,他拿出鋼筆和市長備忘錄,寫道:“清除第5大道的垃圾……”

“凱裏1700號路段已經破損了兩個月了……”

“雷明頓156號有一輛廢棄的汽車,怎麼回事?”

這些備忘錄會在下周一的早上出現在其他政府官員的辦公桌上。而下一次,當他再次巡遊時,這些垃圾、破損路麵和報廢的汽車就統統不見了。“真不知道,他們之前在幹嗎呢?”市長自言自語。

有一次,市長在自己的活動備忘錄中這樣寫道:“有一輛廢棄的汽車……但是我不告訴你它在哪裏。”隨後,市政巡邏人員滿市區瘋狂尋找了一周,最後總共找到了500多輛廢棄的汽車。

這就是市長的走動式領導風格——他永遠不滿足現狀,他要向他的團隊兜售他的思想。在市政領導班子會議上,謝弗市長舉起自己的右手,伸出兩個指頭,直指自己的眼睛,大聲地說:“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知道嗎?這是眼睛!”他邊說邊用手指迅速點著自己的眼睛,在座的人甚至都擔心,他會不會把自己的眼睛戳瞎?

“我有兩隻眼睛,你們也有兩隻眼睛。”他走到一位市政顧問麵前,目光如刀,直視對方。那顧問開始躲閃,以免謝弗指點自己的眼睛。

“那麼,為什麼我能看到糟糕的事,你們就看不到?你們是視而不見嗎?”謝弗猛地轉身,在黑板上重重的寫下幾個大字:“別犯同樣錯誤!”

行為準則四:塑造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不僅僅是對員工的要求,更應該是對管理者的要求。團隊合作對管理者的最終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統計,執行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者和同事、下級處不好關係。

某公司有兩位剛從技術工作提升到技術管理職位的年輕管理者:A經理和B經理。

A經理覺得責任重大,技術進步日新月異,部門中又有許多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很有緊迫感,每天刻苦學習相關知識,鑽研技術文件,加班加點解決技術問題。他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他是否能向下屬證明自己在技術方麵是如何的出色。

B經理也認識技術的重要性和自己部門的不足,因此他花很多的時間向下屬介紹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當他們遇到問題,他也幫忙一起解決,並積極地和相關部門聯係和協調。

三個月後,A經理和B經理都非常好地解決了部門的技術問題,而且A經理似乎更突出。但半年後,A經理發現問題越來越多,自己越來越忙,但下屬似乎並不滿意,覺得很委屈。B經理卻得到了下屬的擁戴,部門士氣高昂,以前的問題都解決了,還搞了一些新的發明。

對管理者而言,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必然是團隊的成功。脫離團隊,去追求個人的成功,這樣的成功即使得到了,往往也是變味的和苦澀的,長期是對公司有害的。因此,管理者的執行力絕不是個人的勇往直前、孤軍深入,而是帶領下屬共同前進。

執行過程中的團隊精神包括4個方麵:

1 同心同德。組織中的員工相互欣賞,相互信任;而不是互相瞧不起,相互拆台,對方反對的我就擁護,對方擁護的我就反對。管理者應該引導下屬相互發現和認同別人的優點,而不是拉一派,打一派,故意讓下屬對立,以突顯自己的重要性。對於廣州聯通這樣的高度市場化的企業,政治手段是不會長期奏效的。

2 互幫互助。不僅是在別人找你尋求幫助時,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還要時時尋找機會去主動地幫助同事,自己掌握的那些技能和信息是別人所需要的,就應主動提供給別人。反過來,我們也能夠坦誠地樂於接受別人的幫助。

3 奉獻精神。組織成員願為組織或同事付出額外努力。

4 團隊自豪感。團隊自豪感是團隊裏的每位成員的一種成就感;這種感覺集合在一起,就成為這個團體的戰無不勝的戰鬥力。

管理者的執行力絕不是個人的行為,而必須是整個團隊的執行。因此,管理者的團隊精神不僅指個人的態度,還必須對整個組織的團隊精神負責。

那麼企業如何創造培養一種團結協作的環境?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一是要樹立一種美好的願景,讓員工看到企業發展的前途和方向,為共同的奮鬥目標而努力。一個擁有美好願景的公司,它在一定程度會過濾員工的不正當的思想和行為,有利於員工的團結。二是對每個人都建立明確的工作職責與工作目標及合理的薪酬體係。清晰的工作職責與目標,有利於員工在工作中找準努力的方向,並加強團結。因為任何目標的達成多數是在團隊協作下完成的。你不團結就無法達成目標。如果再與合理的薪酬獎懲體係掛起鉤來,則對員工之間的團結起到一種有效的促進作用。三是要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要教育他們這不僅是職業道德的要求,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與自身的經濟利益密切相關。不團結對自己是不劃算的。

行為準則五:嚴格地檢查與控製執行過程

美國IBM公司總裁郭士納曾說:人們不會做你希望的,隻會做你檢查的;如果你強調什麼,你就檢查什麼,你不檢查就等於不重視。沒有人會十分在意沒有人去強調和檢查的東西,這就自然造成它的可有可無性,既然如此,誰還會花費更多精力去潛心妝扮呢?鏟除這一惰性的唯一辦法就查核。

檢查與考核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對孿生兄弟,隻檢不考,檢缺乏力度;隻考不檢,考失去行使依據。強有力的查核,是推進企業執行力的銳利武器。

任何查核都是建立在健全的執行係統基礎上的,如果執行係統缺損,再嚴厲的查核也會失去意義。

執行係統有著完整的執行內容,是任何執行者必須循規蹈矩的。一般來講,完善的執行係統應包括以下若幹子係統:

1目標係統:包括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涉及目標的部門與人員是哪些,如何分割目標,並將目標與具體任務一一落實到部門和人頭上。

2職責係統:承擔目標的部門與人員必須有具體的責權利,尤其對交叉崗位的責權利必須作出十分明確的界定,防止因職責不明相互推諉。

3檢查係統:形成製度化的檢查機製,包括縱向檢查與橫向檢查,並把檢查納入檢查人與被檢查人的各自職責之中,形成失察有責、漏查有過的氛圍。

4考核係統:明確考核指標,將考核結果與薪酬、福利待遇、任用緊密掛鉤;對不合格員工可作待崗培訓或調換處理。

執行係統的難點在於檢查,因為它是一個動態的、變量的工作。彈性檢查與檢查中的彈性,常常成為執行中因細枝末節釀造企業災難的護身符。

中國企業傳統做法總是安排布置得多、檢查落實得少;突擊性檢查得多、日常性檢查得少;口頭要求得多、實際落實得少;表麵嚴格得多、具體堅持得少。檢查的隨意性成為“表麵文章”的典型代表。

檢查需在企業“立法”,讓檢查成為企業一項日常性的工作內容之一。檢查是一堵“防火牆”,任何病毒一旦觸到它的邊緣就會心驚膽戰、退避三舍。

實際上,檢查的過程既是揭露問題的過程,也是修正錯誤的過程。對於檢查中披露出來的問題,能當場糾正的決不留在日後去處理;如係複雜問題不能當場解決的,應立即彙報有關部門抓緊處理。世界零售巨商沃爾瑪有一個著名的商業原則,那就是“日落原則”。盡管該原則的本意是要求它的所有員工,當天的事情必須在當天完成,也就是要在日落以前結束當天應幹的事情,做到日清日結,決不拖延,但這一原則同樣適應於檢查工作,因為如果正常的日常性工作都不能拖延的話,暴露出來的問題還能讓它繼續存在嗎?蟻小也能毀堤,世界許多本不該發生的故事就是這樣發生的。

不可否認,無論多麼嚴格的檢查與控製,掛一漏萬的情況不可避免,這就需要有有效的補救措施,如:日本三菱汽車采取的病車“召回”製度,前不久我國汽車廠家也實行了這一製度,這都是一種“補救”手段。不過,無論補救多麼巧妙,“後知後覺”總不如“先知先覺”美妙。如果我們都能像美國通用電氣那樣讓六西格瑪的運用更廣泛更深入,那麼,完美的甜蜜豈不更會沁人心脾嗎?!

加大查核力度,實際上就是推進了執行力!

我們決不能坐視那些初現端倪甚至已經“分娩”的病症恣意妄為,把那些我們需要重視的、特別強調的、問題嚴重的都通通提出來,形成解決的製度,養成執行的習慣,企業的成功決不會隻可望而不可即。

檢查,是執行力的內核之所在!

這,或許就是我們容易忽視的也是最難做到的!

行為準則六:以結果為導向的論功行賞

在任務執行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有“以結果為導向”,“以結果論成敗”這種觀念。結果導向首先要強調的一個要素就是站在結果的角度去執行任務,這是結果導向的核心。隻有先考慮了結果的要求,才能做到以結果為導向去完成任務,否則就是一句空話。

具體說來,“結果導向”有以下幾層含義:

1以達成目標為原則,不為困難所阻撓。

2以完成結果為標準,沒有理由和借口去執行。

3在目標麵前沒有體諒和同情可言,所有的結果隻有一個:是,或者非!

4在具體的目標和結果麵前,沒有感情、沒有情緒可言,隻有:成功,或者失敗!

5在工作和目標麵前,沒有“人性”可言,因為客觀世界是沒有“人性”可言的,因此再大的困難也要“拚”!

6在客觀的困難和障礙麵前,你可以有一千個理由、一萬個原因、十萬個無能為力、百萬個盡心盡力,可是在執行結果麵前來講,卻隻有一個簡單的結果:沒有任何借口地實現目標。

7在結果導向麵前,我們常常不得不“死馬當活馬醫”,我們不會輕易放棄,因為放棄就意味著投降。

每個領導必須要有這種觀念,沒有這種觀念,一定做不好你的事情。如果有了這種觀念,你會發現你自己是一個有很高執行效率的人——也就是企業所需要的那種人。

結果導向不隻是一種觀念,更主要的是它會提供給你一種解決棘手問題的方法,它可以讓你超越個人的權力局限。

在樹立“以結果為導向”的觀念之後,領導必須要根據執行結果對員工進行論功行賞。想要讓員工賣力拚出績效,就必須論功行賞。這似乎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不值一提。然而,許多企業往往做不好論功行賞,使得績效與報酬之間幾乎沒有相關性。這些公司未區分績效優異與渾水摸魚的員工,在本薪、紅利或是股票選擇權上幾乎一視同仁。

許多缺乏執行力的公司中,都是因為領導不會評鑒員工,不懂得論功行賞,也不提拔有工作績效的優秀人才。工作表現最佳與最差的人員之間,調薪幅度相差太少。不論是獎金、股票選擇權或股票分紅,都因差異不大而看不出效果。

有傑出執行力的領導人必須在企業中明定論功行賞的原則,讓全公司都能認同,成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態度。否則,員工可能會認為自己有如身處吃大鍋飯的社會主義製度中,這可不是一個推崇執行文化的企業裏該看到的現象。你必須讓所有人明白,唯有績效優良的員工才會受到獎勵與尊重。

為了提高執行力,管理者可以采用以下的激勵方法:

1聽覺激勵。中國人喜歡把愛埋在心裏,沒有說出來,這其實就是愛的缺陷。如果你想讚美下屬,就一定要說出來,這是提高執行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視覺激勵。把優秀員工的照片和事跡在公司內部雜誌和光榮榜上貼出來,讓大家都看到,以此激勵這些獲獎者及其他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