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善待工作:每個成功幸福的人都是在工作中尋找到最大的快樂的人 別拿生氣賭健康
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生氣也是一個人對自己施的一種酷刑,這種酷刑使自己越來越快地衰老,嚴重地損害了自己的健康。人生雖然短暫卻是美好的,千萬別成為扼殺自己人生的劊子手。
《黃帝內經》明言告誡:“怒傷肝。”肝在生理功能上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僅能分泌膽汁,調節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而且有解毒造血和凝血的作用。中國傳統醫學也認為生氣有損健康。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生氣對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
德國學者康德說過:“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的確,很多人遇到一點兒不順心的事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結果非但不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傷了感情。與此同時,生氣產生的不良情緒還會嚴重損害身心健康。
人很大程度上不是老死的,而是被氣死的,這是科學家經過研究而得出的結論。把人呼出的氣體引入一種液體,平靜時液體無明顯變化,傷心時則會產生白色沉澱,而生氣時液體會變得渾濁不清。一個人如果生五分鍾的氣不亞於兩公裏長跑所消耗的體能。
經常發脾氣的人,膚色就容易變深、甚至發黑。同時由於生氣所致毛細血管收縮或痙攣,可能會造成皮膚毛細血管循環障礙,輸送至皮膚的各種營養物缺少,於是皮膚逐漸幹燥、疏鬆、枯黃、失澤、萎縮、起皺、甚至死亡。此外還有的細胞容易變性,會引起色素沉澱、黃褐斑、雀斑、痣等,尤其是老年人更為突出。生氣時,人的大腦神經高度興奮,引起皮膚的神經末梢緊張,毛細血管收縮,血流緩慢與阻滯造成氧氣對皮膚的供應減少,皮膚便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紫色。
有時生氣導致的反常行為會形成對大腦中樞的惡劣刺激,氣血上衝,往往導致腦溢血;生氣時由於心情不能平靜,難以入睡,致使神誌恍惚,無精打采;生氣之極,可使大腦思維突破常規活動,往往做出魯莽或過激舉動,導致打架鬥毆,甚至殺人,很多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
很久以前,有一位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
在這段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散了滿地。弟子們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
禪師回來後,聞知此事,便召集弟子們,不但沒有責怪,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來是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點綴寺廟,愉悅性情,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禪師說得好,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禪師之所以能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並不計較蘭花的得失,也就是說,蘭花的得失,並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
不要認為生氣是正直、坦率、豪放性格的表現。動輒生氣、發火,則是於人無益、對己無利,既傷害了別人,也在懲罰自己,實在不劃算。要做到不生氣、少生氣,就要心胸開闊,寬宏大量,不要對一些細枝末葉的小事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其實,退一步並非意味著懦弱,反倒是化解矛盾的良策,或許還會由此冰釋前嫌,換得雲消霧散、海闊天空。
既然生氣有損健康並容易引發悲劇,人們就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盡量做到不生氣。碰上了讓自己生氣的事,你可以試著用以下方法防止自己生氣:
一、學會說“沒關係”。設想以前發怒的事,生氣的確是在做一件傻事。
二、當你不生氣時,同那些經常受你氣的人談談心,互相指出容易引起動怒的言行。
三、試試推遲動怒的時間,每一次比上一次多推遲幾秒,久而久之,可自我控製。
四、提醒自己“生活愉快勝過金錢富有”,發怒劃不來。
五、要學會自己給自己“消氣”;確實遇上了特別令人氣憤的事,也要“戒”字當先,戒除惱怒。
六、當你發怒時,提醒自己,人人都有根據自己的選擇來行事的權利。
七、請你信賴的人幫助你,讓他們看見你動怒時,提醒你。
八、要自愛,提醒自己即使別人做的事情如何不好,發怒首先傷害的是自己的身體。
九、遇事冷靜、待人寬厚並能適當克製自己的情緒,這不僅能夠阻止自己生氣,實際上也體現著一個人的內在修養。
夕陽如金,嬌月如銀,人生的幸福快樂尚且享受不盡,哪裏還有時間去生氣呢?麵對生活,也許你有點疲憊不堪,如果我們善於控製和調理自己的情緒,把生氣這種不良情緒消滅在萌芽狀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