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善待工作:每個成功幸福的人都是在工作中尋找到最大的快樂的人 快樂是養生的惟一秘訣
人生的最高目標是心情愉快。擁有快樂,就等於擁有健康。學會與自己快樂相處,讓自己的心靈時時充滿快樂,就是要擁有一間開著的“健心房”,常常走進去。
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在《論養生》一文中說:養生是一種智慧,非醫學規律所能囊括,在自己觀察的基礎上,找出什麼對自己有益,什麼對自己有害,乃是最好的保健藥品……在吃飯、睡覺、運動的時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是長壽的最好藥方。
一個人活不到應有的壽命,是自己的過錯。如果你是一個達觀者,你一生中最後的幾年將成為你最快樂的歲月。一個精神充實,生活充滿快樂的人必然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既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證,也是人類健康的最終標準。
隨著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健康與長壽已經成為人類共同願望和普遍關心的頭等大事。人們越來越渴望著健康,盼望著長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自己有三個醫生:第一是安靜,第二是快樂,第三是節食。快樂與健康是天然相連的。快樂必然促進健康,因為它能給人以心理上的愉悅和舒適,是“心理上的享受”。
人們在玩笑和娛樂中有快樂感,在朋友的聚會或家人的團聚中也可以得到快樂。其實,真正的快樂是在人從事有建設性、有意義的活動中取得成績增強了信心,獲得了自我滿足時產生的。
想要快樂,就要調整自己的認識與態度。快樂的人善於適應困境,能在黑暗中尋求光明;心胸開闊,以現實的眼光看待一切;不封閉自己,正確評價自己,能自知、自信、知足。順應自然,自己能力達不到的事不去強求。但是怎樣才能健康?又如何頤養天年?重要的一條途徑是努力學習和切實遵循養生之道。
第一、把握現在。不要懊惱過去,也不要擔憂未來,要牢牢把握現在,享受人生。過好每個今天,才能使生命更有力量,更有成果,更有朝氣,更幸福,更安全,更快樂。
第二、排除不良情緒。由於生理、心理和生活環境的變化,人們會出現消極的心理狀態,感到空虛、失落、孤獨、寂寞、憂心忡忡、焦慮不安等等,這些都不利於身心健康,可采取以下方法排除:
(1)自我激勵法:找一個自己羨慕的榜樣,或者想想自己曾經的成功,來鼓勵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找出自己“成功”的事例,肯定自己的成績,就可興奮、振作,不被煩惱所困擾。向心中的模範或榜樣人物學習,日子就會過得有意義,願望也會逐漸實現。
(2)疏導法:把悶在心裏的憂慮或者想不通的心思傾訴給別人。因為一個人自我解脫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別人的幫助,或許別人僅僅幾句鼓勵的話就夠了。要在消極情緒的萌芽時期,主動、及時地尋求幫助,不要等消極情緒幾乎要壓倒自己的時候才去求助。
(3)發展才能和培養興趣:根據個人的特點,人們可以利用多年積累的經驗,創造條件,開辟工作的新天地。有煩惱的人對事情往往沒有興趣,但是,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做喜歡做的事情,提高技能,使自己勝任社會工作,從而體驗快樂。
快樂就是健康,憂鬱就是疾病。悲觀的人雖生猶死,樂觀的人永生不老。憂愁是一朵黑雲,可以改變人們的精神狀態。因此,即使身處逆境也要豁達樂觀,避免憂愁,做到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英國文豪狄更斯勸導世人有這樣一句話:莫把煩惱放心上,免得白了少年頭;莫把煩惱放心上,免得未老先喪生。人無泰然之習慣,必無健康之身體。人們在逆境中能處之泰然,便能保持快樂和健康。因為心情愉快是肉體和精神的最佳衛生法,長期憂愁和煩惱足以損害健康甚至扼殺生命,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種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苦。
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經常保持心胸坦然、心情愉快,是延年益壽的秘訣之一。人們在擁有健康時,應該加倍珍惜它;在健康被侵害之際,應全力保護它。盡管人類的疾病千奇百怪,盡管醫生開出的處方千差萬別,然而,隻有快樂才是人類尋求健康的通用大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