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靈性的覺醒 從空虛狀態中解脫出來(1 / 1)

Chapter 4 靈性的覺醒 從空虛狀態中解脫出來

在生活中,空虛往往會在不經意間侵襲人的心頭。有空虛感的人起床後覺得今天也不過如此,明天也不過如此,也許以後都會如此。空虛就像飄在夜空中的最後一層濃霧,不能驅散,四處彌漫。空虛沒有味道,沒有顏色,就像空氣一樣永遠存在,一深呼吸就充溢整個胸腔,使人的內心會隱隱的痛,雖不錐心刺骨,卻如同菟絲花慢慢地讓你越來越心神不定,無論被外界怎樣刺激也無關痛癢。

小白的真情告白:

“剛讀高中的時候,我還沒有什麼憂愁,可從高一下學期開始,無論何時何地我總會感到一陣陣煩躁,煩躁的原因有來自生活上的,也有來自學習上的。”

“在學習上我一直是中上水平,可後來不知怎麼搞的,大概是幾次考試失利的緣故吧,我感到學習特沒勁,成績也落後了,班主任找我談了幾次,我也沒什麼變化,我對什麼都無所謂了。想來想去,覺得生活沒意思,真的沒意思。同學們都在那裏學習,可學習好了又有什麼用呢?究竟為了什麼呢?成績再好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學校有時也搞一些活動,但內容幾乎和小學生一樣,各種各樣的評獎隻不過是些幼稚的活動,我真的覺得很無聊。家裏,爸爸每天出入花鳥市場,炒股票,打麻將,對我的學習一點也不關心;媽媽除了做家務,隻會每天盯著我,嘮嘮叨叨說個不停,一會兒說我頭發長了,一會兒又數落我東西沒放整齊……事無巨細,她都要嘮叨一番,我都替她累。有時夜深,獨自坐在書桌前,望著一大堆功課,我會想很多:活著真沒勁,就這樣一天天混下去也不知有什麼結果,真想離開這個灰暗的人生,有個新的開始……”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人會不停地追問生命(生活)的意義,其實答案是很豐富的。但是如果碰巧接觸生活的很多陰暗麵,得到的是“生命本無意義”的答案,他們往往就會感到痛苦、無聊,甚至覺得生活沒意思,相應地就會產生空虛感。我們常說,事物都有兩麵性,所以即使當生活的硬幣翻到消極的一麵,也要學會用積極的心態,用另一副“眼鏡”去看待這個世界。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空虛是一種消極情緒。這是它最重要的一個特點。被空虛所乘機侵襲的人,無一例外地是那些對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對生命的意義沒有正確認識的人。他們或是消極失望,以冷漠的態度對待生活,或是毫無朝氣,遇人遇事便搖頭。為了擺脫空虛,他們或抽煙喝酒,打架鬥毆,或無目的地遊蕩、閑逛,耽於某種遊戲,之後卻仍是一片茫然,無謂地消磨了大好時光。空虛帶給人的,隻有百害而無一利。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該怎樣擺脫空虛感呢?從下麵的寓言中我們或許能感悟到真諦:神孜孜不倦地造人,一個一個地造出來又一個一個的被魔吃掉。有一天,魔終於忍不住了,暴怒地對神吼道:“你不要再造人了,再造人,我連你一起吃了!”神的眼裏淌出了淚,說:“可我總得有事做呀!否則我會很寂寞的。”魔沮喪地垂下了頭,低聲說:“我也是。”

我們每天重複地做著許多事其實就是為了逃避空虛。

空虛是無盡的黑暗,是糾纏的恐怖,是沒有血肉的空空袍袖,是理也不清,斷也不斷的蛛絲鉸結的網。所以要逃離空虛,有人一圈圈孤獨地散步,有人拖著鼠標在網絡裏遊蕩……

現實生活中,擺脫空虛感可以采用以下5種方法:

(1)調整需求目標。空虛心態往往是在兩種情況下出現的。一是胸無大誌;二是目標不切實際,使自己因難以實現目標而失去動力。因此,擺脫空虛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生活目標,從而調動自己的潛力,充實生活內容。

(2)求得社會支持。當一個人失意或徘徊時,特別需要有人給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隻有獲得社會支持,才不會感到空虛和寂寞。

(3)博覽群書。讀書是填補空虛的良方。讀書能使人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使人從寂寞與空虛中解脫出來。讀書越多,知識越豐富,生活也就越充實。

(4)忘我地工作。勞動是擺脫空虛極好的措施。當一個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時,就會忘卻空虛帶來的痛苦與煩惱,並從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會價值,使人生充滿希望。

(5)目標轉移。當某一種目標受到阻礙難以實現時,不妨進行目標轉移,比如從學習或工作以外培養自己的業餘愛好(繪畫、書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靜下來。當一個人有了新的樂趣之後,就會產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會逐漸完成生活內容的調整,並從空虛狀態中解脫出來,迎接豐富多彩的新生活。

當我們和空虛頑強鬥爭的時候,請記住普希金的這句詩:“生活不會使我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