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堂課感恩——感謝每一縷陽光,珍惜每一滴水 分享一顆種子,收獲一樹風景(2 / 2)

自私的人或許能攢下、弄到幾個小錢,但由於自私,他們往往隻能守著幾個小錢終老,而且由於整天惦記著別人的錢,擔心自己的錢,他們總是提心吊膽,坐立不安,難以感受生活之美。

其實,這是看不透人生的表現。他們不懂得這樣一個簡單道理:他,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在最後也隻能赤條條地離開這個世界。所以,這種人實際上是自己給自己套上了一條無形的精神枷鎖。它使人成為金錢的奴仆,使人活得不自在、不痛快,甚至使人卑鄙和齷齪。

很多人都固執的認為,中國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恨人有、笑人無,隻患寡、不患不均,但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回事。比如說李嘉誠,財產多的幾十輩子都花不完,而且在生活用度方麵很摳,但也沒見有人眼紅他、笑話他,原因就在於他懂得分享,懂得回饋社會。股神巴菲特則認為,他之所以能賺錢,在於他有一套投資哲學,也在於這個社會為他的投資哲學提供了土壤。這不僅是分享,還是風度和境界。

某暢銷書作家在作品中說,“牛根生和蒙牛的成功,是一種必然,因為老牛身上蘊藏著太多成功的道理”。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董事會免職。1999年,牛根生賣掉了自己和妻子的股份,用100多萬元注冊了蒙牛。當時的牛根生,對蒙牛的將來也沒有多大把握。但是聽到老牛注冊了蒙牛,包括伊利液體奶的老總、冰淇淋的老總,三四百人紛紛棄大就小,投奔了牛根生。牛根生告誡他們:“你們不要棄明投暗。”可大家就是要跟著他一塊幹。這些忠誠的老部下,或者變賣自己的股份,或者借貸,有的甚至把自己將來的養老錢也拿了出來。在大家的努力下,蒙牛終於有了第一把草料。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牛根生信奉並堅守“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的經營哲學。在伊利任職期間,有一次公司拿出錢來讓牛根生買一部好車,但他卻為幾個部下每人買了輛麵包車;還有一次,他把自己應得的108萬元獎金平分給了大家……其餘諸如幾千、幾萬的小獎,十幾年來,牛根生的分獎行動年年不斷。這種“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的經營哲學,為他換來了創業的資金、人才、技術、客戶……不知牛根生的哲學,會不會給那些每日在小事上麵計較、在一點點工資上麵計較的老板們,以及平時吝嗇於金錢上投入的職場人一些啟發呢?

把視野再拓寬一點,我們身邊的成功人士又有哪一個不懂得分享呢?李彥宏因為分享成就了百度,馬雲因為分享壯大了阿裏巴巴……你用分享成就什麼呢?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