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把事情做對,更要把事情做好 5.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美(1 / 2)

第7章 把事情做對,更要把事情做好 5.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美

在工作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到完美,是落實工作的第一步。所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美”,簡單地講,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得符合要求。稻盛和夫這樣提醒人們:要完成一個產品,99%的努力是不夠的。一點差錯,一點疏忽,一點馬虎都不能允許。任何時候都要求100%的“完美‘主義”。

在落實過程中,最沒有效率、最倒胃口的事情就是一件事情開始沒有做完美,被推倒重來。工作中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會犯很多這樣的錯誤,有的是不起眼的小錯誤,有的是傷筋動骨的大錯誤,不管錯誤大小,我們都要為之付出代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美,不是一個簡單量化的工作標準,而是一個改變所有企業和個人的有效的工作哲學和方法。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美好,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哲學,是一個人實現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則。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美,是對員工的期待,它時時刻刻提醒每一位員工,要盡最大的可能,在接手每一件事情時,抱著“一次就做完美”的信念。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美,是對“質量”品質的嚴格要求,隻有“第一次就做完美”,才能盡可能減少廢品,保證工作質量。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美,需要員工有紮實的職業技能基礎,需要員工對“第一次”從事的工作有充分的準備。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美,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做錯工作所帶來的成本損失,還可以有效地避免時間的浪費,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落實。

假如第一次沒有把事情做完美,就會導致金錢、時間、原材料、精力的損失和浪費。

1984年,34歲的張瑞敏走馬上任,擔任青島市海爾電冰箱廠的廠長。張瑞敏剛一上任,就頒布了13條規定,從禁止隨地大小便開始,揭開了海爾現代管理之路。

在1985年的一天,有一位客戶來到海爾,說是要買一台冰箱。結果這位客戶挑了很多台冰箱都有毛病,最後勉強拉走了一台。

待客戶走後,張瑞敏讓員工把庫房裏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結果,發現這些冰箱中共有76台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

張瑞敏把職工們叫到車間,問大家現在應該怎麼辦?大多數人提出,既然不影響使用,便宜點兒處理給職工算了。當時一台冰箱的價格800多元,相當於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

於是,張瑞敏對職工們說:“如果我允許你們把這76台冰箱賣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台這樣的冰箱。”

所以,張瑞敏當場宣布: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誰幹的誰來砸。說著,就掄起大錘親手砸了第一錘!在砸冰箱時,很多職工流下了眼淚。

隨後,張瑞敏發動和主持了一個又一個討論“如何從我做起,提高產品質量”的會議,並製訂了許多質量管理製度,三年之後,海爾企業捧回了我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

可見,假如在生產這些冰箱時,就讓它們完全符合質量要求,就不會有這一砸冰箱事件了。盡管這是一件變壞事為好事的事情,但是,我們也不能不承認,砸冰箱造成了時間、精力和原材料的浪費。因為時間、精力和原材料是不可逆轉的。或許這正是海爾“很多職工砸冰箱時流下了眼淚”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