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終生學習,事半功倍好辦事 9.讀書可以提高個人素養(2 / 3)

所謂“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也不過是讀過之後的回味。今天讀書已是人人可為之事,誰都可能有閱讀的習慣,不過有人看晚報上的社會新聞,有人看大部頭的深奧論著,雖說差異極大,但獲得的快樂卻是一樣的。

一旦成為習慣,閱讀自然就是必需的了,用不著包裝的矯情,它就像是我們經常見麵的朋友,分手時隨口說一句:“明天還在這兒,不見不散。”

一切就是這麼簡單。閱讀並不能直接讓我們獲得多少實惠,它隻不過是一種習慣,一種好的習慣。

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如果我們把它理解為“書是人類養怡之良師”,也投有什麼大錯。古人在讀書學習的時候,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等,這當然是“讀書至上的偏頗,但在浩浩書海中,確實有不少教人清心寡欲、養生怡性的篇章。且不說專講養生的論著,僅讀一讀那些膾炙人口的詩文,往往就會令人俗念頓消、心安神泰、通體舒展。

因此,我們行養怡之道,應該將讀書作為不可或缺的一項。人生在世,豈能事事稱心,處處順遂?在有悖於本意之際,如果將苦悶鬱結於心而久久不能釋懷,就極易生病。假如我們讀一讀於謙的詩句:“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難道不會與其產生共鳴而摒棄種種煩惱嗎?英國哲學家賓穆爾說:“一間沒有書的屋子,正如一個沒有窗戶的房間。”如果我們能與書為友,便是有幸居於窗明幾淨、空氣清新的雅室,不致墜入黃庭堅所謂的“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那樣的穢境。

歌德寫出了《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後,醫好了嚴重的精神危機;納博科夫完成了《洛莉塔》,也就擺脫了鄉土的焦慮 ……他們都能對症下藥,使自己成為自己心靈上的醫生。而大家更為熟悉的魯迅,他本人曾經學醫,爾後更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不朽“名醫”。他為我們民族中的不完善之處,開出了一張又一張方子。《狂人日記》是藥,《阿Q正傳》是藥,《藥》是藥。良藥苦口利於病,所以魯迅的文章的確是很難讀的。既然作為藥,當然也就不琅琅上口,不是小吃零食。即使梨膏糖,其滋味也不是梨與糖的。

而書,對於讀書人而言,起碼是這一劑藥吧。一劑能醫俗的藥。用心讀書,即能醫俗。就像目前衛生界在嚴禁假藥一樣,我們讀書之際也要用心,書盡管無真假之說,但偽書、劣書,也有很多。

讀書是迅速獲得知識的法寶,它可以使我們足不出戶就能夠深刻地了解整個世界,它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是對我們人生的完善。而身心皆健應是人生的最佳狀態,西漢文學家枚乘的名賦《七發》中那個楚太子,“久耽安樂”,致使“百病鹹生”。假使他對物質享受有所節製,抽點時間,找點空閑,帶著疑惑,常把書看看,通“天下之精微”,曉“萬物之是非”,哪裏還會有“大命乃傾”的厄運。

要閱讀各種成功人士的傳記和自傳。當我們閱讀亨利·福特、林肯、愛迪生、卡耐基、華盛頓等人的故事時,要想不受感動是很困難的。我們以這些故事中的人物為榜樣來激勵自己,這樣我們就會在許多方麵獲得提升。當我們見到他們的成功,也會告訴自己同樣能夠獲得成功。

英國著名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曾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如果沒有書籍,就好像是大地上沒有陽光;智慧裏如果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了翅膀。”

法國傑出的文學家司湯達說:“讀書使我在普遍的野蠻中有了恢複文明的感覺。”

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赫爾岑說:“書是這一代對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遺訓。”我們權且將其所言之的“精神”,狹隘地理解為生理意義上的“精神”。那麼,通過讀書,我們總會辯證地汲取對養怡有益的教誨,常使胸中無塊壘,性情豁達,神態怡然,再輔之以其他的手段,我們的身體自然會棒棒的。除書之外,報章雜誌,對聯碑帖,大凡有益於開闊胸襟,遠離俗物,引人求寧靜、生雅趣之讀物,盡可捧來一飽眼福,一清神誌。做個坦蕩君子,愉愉快快地生活,踏踏實實地工作。書,既是我們的益友,也是我們的良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