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皇太後充當攝政王 3.讓“反武複唐”成為夢想(1 / 3)

第六章 皇太後充當攝政王 3.讓“反武複唐”成為夢想

高宗的去世和中宗李哲被廢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分水嶺,曆史進入了武則天時代,她開始獨斷朝綱,排除異己。此時的她已經61歲,放在今天,她早就過了退休年齡。但是,人老心不老,她想著著實實地過一把皇帝癮。為了在有生之年實現這一夢想,61歲的她加快了改旗易幟的步伐,實施了一係列雷厲風行的舉措:廢李哲,立李旦;囚禁李旦,逼死李賢;繼而臨朝稱製,頻頻改元,從嗣聖改元文明,又從文明改為光宅,把唐朝的旗幟由紅色改為白色,將東都洛陽改為神都,洛陽宮改為太初宮。與此同時,她又大肆追尊武氏先人,提拔武氏子弟:武氏五代以內的祖宗,男的全都封王,女的全都封為王妃,同時還建立武氏七廟。這是一件嚴重違規的舉措,根據禮製,隻有天子才能建七廟祭祀列祖列宗,其他任何人都沒有這個資格,否則就是逾矩、犯上。現在武則天這樣做了,很顯然,她已經把自己當皇帝看待了。她的侄子們也一個個被提拔,尤其是武承嗣、武三思,一個被提拔為宰相,一個被升為兵部尚書,一文一武,把持軍國大權。武則天在朝中的地位安如磐石。

但是,有人向她叫板了,數千裏之外的揚州城,在一家酒店,幾個官場失意的人借著酒勁發了一通牢騷後,便醞釀出震驚朝野的揚州叛亂。

公元684年9月,一個名叫李敬業的人來到揚州。李敬業何許人也?他就是英國公李勣的孫子。沒有李勣的中立,武則天是當不了皇後的。武則天對李勣很感恩戴德,李勣也因此享盡榮華富貴而死。由於李勣的兒子比他自己還死得早,他的爵位英國公就直接傳給了嫡長孫李敬業。李敬業承襲了英國公的爵位,又做了刺史,可謂少年得誌。但他在政治上不像他爺爺那樣中立,情緒化重,屬於李唐的擁護者。由於他在政治上站錯了隊,後來就被貶了官。不僅他被貶官,他的弟弟李敬猷也被貶了官。哥倆一肚子鬱悶,便決定去揚州散散心。這兄弟倆是將門之後,無論在官場還是江湖上的名氣都很大,到了揚州,身邊就聚集了一大批朋友,天天吃吃喝喝的。與此同時,另兩個人也粉墨登場來到了揚州,一個叫駱賓王,一個叫魏思溫。

駱賓王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與王勃、盧照鄰、楊炯並稱“初唐四傑”,是當時名聞天下的大才子。但這個人才氣高,人品卻不怎麼樣,因為貪汙也被貶了官。

魏思溫原本是個監察禦史,不知是工作出了差錯,還是得罪了武則天集團的人,也被貶了官,成了一名縣尉,但後來縣尉的飯碗也丟了,被直接革職為民。這個人腦子很活,鬼點子多。

就這樣,李敬業兄弟與駱賓王、魏思溫碰頭了。他們在一家酒館喝酒,由於同是天涯淪落人,大家都有共同語言,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三杯酒下肚,大家開始感歎發牢騷,什麼官場失意,朝政日非,武太後野心勃勃,新皇帝前途難料,說到激動的時候,不免義憤填膺,說什麼身為七尺男兒,不能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真是窩囊啊!然後又說以我等這樣的才華和為人,斷不至流落到今天這個地步,這一切都是武太後獨斷專行,排除異己,改旗易幟所致。於是,大家把矛頭指向了武則天,說武則天野心勃勃想當皇帝,李唐王朝岌岌可危,說著說著,大家油然而生一種使命感、神聖感,覺得應該起來匡扶李唐王室。最後,大家一致認為,隻要揭竿而起,扯起反武大旗,天下必定雲集響應。於是,大家達成了共識:造反。

既然要造反,就得有個領頭的,李敬業是名將英國公李勣之後,承襲英國公爵位,曾經官至刺史,無論在官場還是江湖上都很有人望,於是被推為盟主,成了領頭人。駱賓王是大才子,由他負責書稿文牘之事,讓他當了記室,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秘書長。魏思溫腦子好使,足智多謀,就成了軍師,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參謀長。當然,除了他們幾人外,還封了好多官,造反指揮部很快建立起來。

指揮部有了,軍隊問題怎麼解決呢?沒有軍隊,指揮部就是光杆司令,這個反是造不起來的。但魏思溫很快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他給一個人寫了一封信,這個人是他的好友,名叫薛仲璋,在朝廷裏擔任監察禦史。

薛仲璋是個野心家,很想幹一番大事,早就對武則天獨斷專行、踐踏李唐王朝的法律心存不滿,聽說魏思溫等人正在商量一件大事,立刻心知肚明,心潮澎湃,決定加入造反集團。

接到魏思溫書信的第二天,薛仲璋就向朝廷上書,說自己想去揚州巡查。去外地巡查是監察禦史的分內之事,而薛仲璋又是宰相裴炎的外甥,裴炎當時是宰相集團裏的領頭人,深得武則天倚重,權傾朝野。薛仲璋巡查揚州,也是支持他這個當舅舅的工作,因此,奏章遞上去後,很快就被批準了。

半個月之後,薛仲璋大搖大擺地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出現在揚州城。

剛到揚州,薛仲璋就把揚州的地方大員抓了起來,理由是涉嫌謀反,暫且收監羈押,等待審判發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