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城沒有了地方官,於是李敬業粉墨登場,自稱是揚州新任地方官。揚州衙門裏的那些官僚對他的身份提出了質疑,但薛仲璋很快打消了他們的疑慮:“李敬業大人是英國公的嫡孫,太後親自命令他接任揚州都督,本官早已得到太後懿旨,此次奉命巡查揚州,為的就是這件事。”
是呀,名震海內的英國公、皇太後、奉命巡查的監察禦史,一番有機組合後,就成了無可質疑的理由,李敬業堂而皇之地上任揚州都督。
上任的第一天,李敬業來到揚州地方監獄,對所有囚犯訓話,謊稱自己奉旨討伐當地的反賊,要囚犯們將功贖罪。囚犯們一聽朝廷讓他們改過自新,一個個歡呼雀躍。他給囚犯和監獄的看守們發放了武器,組建了一支臨時軍隊,迅速占領了揚州各關鍵位置。
控製了揚州城,李敬業決定打出旗號造反。
但造反需要理由,找個什麼理由呢?輪到大才子駱賓王表演了。他大筆一揮,很快草擬了一篇千古檄文:《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後人稱之為“討武曌檄”)。檄文的內容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列舉武則天的三大罪狀:以太宗才人的身份誘惑高宗,使高宗背上亂倫的罵名,同時殘害王皇後,殺姊屠兄,弒君鴆母,殺害了自己的哥哥、姐姐,謀害了高宗,毒殺了自己的母親;包藏禍心,窺竊神器,想當皇帝,取李唐天下而代之。
第二部分歌頌自己的領袖和軍隊。說義軍領袖李敬業是李唐的舊臣,名將英國公之後,他領導的這支軍隊是威武之師,仁義之師,戰無不勝之師,所謂“暗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製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第三部分號召天下人加人反武匡唐的大軍中來。正告朝廷文武官吏要認清形勢,匡複李唐,共享富貴;若是執迷不悟,首鼠兩端,必將是死路一條。
檄文以“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作結,結語悲憤,很能引起天下人對李唐王朝的留戀,發出共鳴。
這是一篇振奮人心的戰鬥檄文,檄文發出之後,人們四處傳抄背誦,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力量,確實出現了應者雲集的局麵。
軍隊有了,造反的借口有了,響應的人也多了,開始動手吧。可是往哪裏動手呢?在討論進軍路線時,李敬業義軍內部發生了分歧,出現了兩派完全不同的意見:魏思溫主張北上,沿著運河直搗洛陽,此舉可彰顯隊伍的正義性,大家一看就明白,軍隊是去勤王、匡複李唐的,大家會理直氣壯跟我們幹,而且兵貴神速,現在直搗洛陽,可使武則天措手不及,義軍勝算的把握大。但是,薛仲璋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他說咱們不應北上,而應南下,占領金陵,金陵有王氣,而且有長江天塹作為屏障,進可攻,退可守。
客觀地說,魏思溫設計的進軍路線要高明得多,一是體現了造反的正義性,正如駱賓王在檄文裏所說的“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誓清妖孽”,堂堂正正,正義之師,威武之師,可以理直氣壯地號令天下;二是,武則天此時並不知道揚州城造反,根本沒有心理準備,一舉直搗洛陽是很有可能的,何況當時武則天就在洛陽。即使不能活捉武則天,隻要攻下洛陽,兵鋒就可直指潼關,威逼長安,和長安城裏的反武派裏應外合,拿下長安,不怕武則天不退位。
而薛仲璋的主意一看就是書生之見,餿主意。金陵有王氣,你就去占領金陵,這就不是反武匡唐,而是自立山頭,代替李唐了,這顯然違背了討武檄文的精神,讓天下人產生上當受騙的感受,如此一來,誰還會繼續支持你?其二,依靠長江天塹作為屏障,明顯是不思進取的行為,你不打到長安洛陽去,武則天會自己垮台嗎?
這一攻一守,用意和分歧都很明顯。遺憾的是麵對兩種方案,李敬業選擇了薛仲璋的,揮師南下。作為名將之後,唐代數一數二的軍事家李勣的孫子,李敬業此舉玷汙了李勣的英名,李勣若是地下有知,恐怕會氣得活過來。因為這個錯誤的選擇,就決定了此次造反肯定以失敗告終。
不管怎麼說,造反初期,李敬業的聲勢還是很大的,很快就拉起了幾十萬人馬。
駱賓王的檄文很快傳到了洛陽,武則天看到了檄文抄本,見此文寫得大氣磅礴,文采斐然,尤其是那句“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的大氣磅礴之語,不禁拍案叫絕。
麵對惴惴不安的大臣們,武則天鎮定自若,放下檄文,漫不經心地說:“此人才華橫溢,抱負不凡,這樣的奇才居然沒有被推薦到朝廷,這是宰相的過失啊!”
聽到此話,宰相裴炎如芒刺在背,這不僅是他沒有盡到宰相責任、遺漏賢才的問題,還因為叛軍的重要頭目薛仲璋是他的親外甥,而且這個外甥去揚州還是他親自批準的,對於這次謀反,恐怕他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武則天臨危不亂的氣度懾服了群臣,他們很快穩定了情緒,決定和武則天一起共渡難關,堅信朝廷一定有能力平定叛亂。大家各司其職,分頭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