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一代女皇的功過是非 2.大量啟用傑出人才(1 / 2)

第八章 一代女皇的功過是非 2.大量啟用傑出人才

武則天雖然狠毒,對於反對自己的人絕不留情,但作為政治家,她是稱職的。她實施酷吏政治,固然招人詬病,但她在啟用賢才方麵,也是很有建樹的。一代偉人毛澤東曾經如此評價武則天:有識人之智、用人之術、容人之量。這個評價是很高的,也是非常中肯的。

為政之道,貴在得人,得人必先識人。武則天在識人方麵是獨具慧眼的,比如她與高宗東巡洛陽時,讓魏元忠負責安全工作;平定李敬業叛亂,又讓魏元忠做李孝逸的軍師。在一般人看來,魏元忠既不是做安保的料,也不是做軍師的料,但武則天認為他能行,事實上他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武則天不但善於發現人才,而且建立了一整套發現和選拔人才的機製。因為皇帝隻有一雙眼睛,光靠她一個人去發現人才,能發現多少人才呢?必須要借助於機製這雙千裏眼、順風耳去為自己發現更多的安邦治國人才。

武則天把建立發現人才機製的重點放在了改革科舉製上。中國的科舉製興起於北周、隋朝之際,在唐朝得到大力推廣。由於它興起的時間不長,亟需完善的地方不少。武則天將建立發現人才的機製與改革科舉製度很好地結合起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武則天提高了進士科的地位。唐朝的科舉考試分為兩科:常科和製科。所謂常科,是指每年一次的考試;所謂製科,又叫製舉,是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在常科裏,有兩個考試科目最重要,一個叫明經科,一個叫進士科。明經科主要考察考生們對儒家經典的熟悉了解程度,進士科主要考察考生們的詩文寫作水平。從高祖朝開始至武則天執掌朝政以前,明經科比進士科重要,這符合世家大族的價值取向,因為世家大族大多以傳習儒家經典為齊家治國風尚。那時,考中明經科的人比考中進士科的人更有資格、有更多機會做高官。到了武則天統治時期,這個遊戲規則被顛覆了,考中進士科的人比考中明經科的人仕途更廣闊。之所以這樣,一方麵是因為武則天本人喜歡文史,擅長寫詩作文,拔高了進士科的地位;另一方麵,此舉可以打破世家大族的壁壘,在更廣闊的層麵選擇人才。那時的出版業不發達,藏有儒家經典的多半是那些世家大族,還聘請了專業的老師。普通老百姓家裏連書都沒有,如何去參與考試競爭?這顯然是不公平的,武則天要打破這種不公平。更重要的是,明經科考的是死記硬背的功夫,考不出真才實學;而進士科既考書本知識,又考生活積累,還考臨場發揮時的靈感,說白了,它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天賦高低。而治國理政,恰恰需要這樣一些有天賦、有靈氣,善於臨機製變的人。就這樣,進士科的地位被提高了,大家都爭相考進士科,導致競爭越來越激烈,以致出現“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也就是說你三十歲才考中明經科,說明你老大無成;你五十歲考中了進士科,算是少年得誌。通過抬高進士科的地位,大批的寒門子弟走上了飛黃騰達的道路。

其次,武則天充分發揮了製舉的作用。和常科相比,製舉更靈活,它沒有時間限製,不必一年一次。出題的方式也靈活,多跟時政有關,比如黃河經常泛濫,皇帝想到了這個問題,就可以出一個題目:怎樣治理黃河,確保兩岸百年無水患?參加應試的人身份不限,一般人可以參考,現任官員也可以參考。這樣的考試很有針對性,能發現專業人才。比如治理黃河這個題目,就可以從中發現水利專家,讓水利專家治理黃河,那叫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而且參加製舉考試的人一旦被錄取,馬上就可以當官,走馬上任,不像考中明經、進士後,還要接受一次選拔,這樣,就提高了考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在鑽研書本知識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實踐。為了籠絡人心,武則天在製舉中還特別重視殿試,親自到大殿主持考試。殿試是唐高宗開創的,但高宗隻舉行過一次,規模也不大,武則天執掌朝政後,十分頻繁地舉行大規模殿試,考生多時,多達上萬人,試想,上萬人圍繞一個論題各抒己見,還怕不能從中發現真知灼見嗎?

再次,武則天在科舉考試中開創了武舉,從此,武將們在文官麵前不再自慚形穢,他們也可以通過參加武舉考試,取得冠冕堂皇的出身,走軍功仕途之路,也成了一時潮流。

通過對科舉製度的改革,科舉考試的格局基本完備了,這一格局沿用了一千多年,一直到滿清王朝滅亡,這是武則天對中國科舉考試的貢獻,從中選拔了大量的人才。

武則天認為,光靠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是不夠的,這種方式隻能針對那些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那些沒有知識文化的幹練之才,怎麼去發現和提拔他們呢?武則天是有辦法的,她鼓勵朝野上下自我推薦,大小官員及民間百姓都可以毛遂自薦。這麼一來,官不就多了嗎?武則天一方麵增加了一些正式的官職,一方麵又設置了試官。所謂試官,就是對那些毛遂自薦上來的人,給他們一個臨時的官做一做,看他們稱不稱職。可能有人會問,如此一來,不就給那些投機分子打開了方便之門了嗎?基本不會,武則天是何等聰明的人,豈有想不到這一點的道理?她是這樣說的:你毛遂自薦,好吧,給你一個官試試,但是你要想好,你有沒有能力勝任,若自不量力想當官,當了官又不勝任,對不起,輕則貶斥流放,重則殺頭,這就叫“求才貴廣,考課貴精”。俗話說,沒有三尺三,不敢上梁山。若非真才實學的人,一般人是不敢去冒殺頭當官的風險的,畢竟在武則天的鐵腕政治下,考核是很嚴格的,要想蒙混過關,幾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