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夏商篇 禹 帝(1 / 2)

上古夏商篇 禹 帝

禹,姓姒,亦稱大禹,夏禹,上古治水英雄,古塗山氏國(今安徽懷遠)人。

遠古時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隻好往高處搬。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堯對鯀不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製服。因為他隻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衝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地麵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遊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禹到了那裏,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和吃苦耐勞、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傳為千古佳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大禹治水所衍生出的豐富意義,是中華悠久曆史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為華彩的一章。

巴蜀大地,江河眾多,從遠古開始,就一直水害頻仍,危及著廣大勞動人民的生命財產。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巴蜀人民充分發揮了勇敢戰鬥精神,與水害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取得了一係列偉大的勝利。他們在與水害作鬥爭的同時,憑著自己的想象能力,創造了一個個征服、戰勝自然災害的神話傳說,以體現他們古樸而又複雜的心理現實。

大禹在巴蜀治水,足跡廣泛,主要集中在涪江、岷江(主要是青衣江)、川江流域。根據神話傳說,大禹不僅分別治理各個水係流域,而且還將各個水係流域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網絡,較為全麵地治理四川山川河流。

相傳大禹在青衣江流域治水最為深入執著,功績卓絕。現今青衣江飛仙關下側一段天塹稱多功峽,是當地百姓為紀念大禹冶水功多而取,古人稱之為“與導岷同功”,“而微神禹疏鑿之功,則天、滎、蘆三縣,其不為魚蛤也者幾希矣!州之人,當每飯不忘也夫。"可見大禹治理青衣江與當地勞動人民的密切關係。青衣江支流周公河與周公山有關,而周公山相傳為大禹所祭之地,《尚書·禹貢》記載:“蔡蒙旅平,和夷底績。”蔡即蔡山,蜀漢時易名周公山,蒙即蒙山,與蔡山相峙,以產茶為稱。這句話的意思是:大禹在蔡蒙一帶治水成功後,又來此旅祭,祈禱上天賜福於人間。讓生息在此的子民從此安居樂業,永保和平,消除災害。

位於川西北高原古城鬆潘附近的黃龍寺自然風景名勝區,為涪江上源。黃龍寺名稱的由來,雖然眾說不一,但其中最為值得注意的是與大禹治水有關的方麵。大禹疏通九天河時,天上的妖怪都治完了,唯有水下的九妖十八怪沒有降服,繼續為非作歹,殘害生靈。這時,大禹便相請在黃龍寺修道成仙的黃龍幫他治水降妖,黃龍久居此地,深知妖怪習性,便遊入江中,打敗了九妖十八怪,而且,還負舟導江。沿茂州(今茂汶)上溯,助禹治水,始有岷江。大禹治水成功後,對黃龍表示了深深的謝意。這一神話傳說不僅說明了遠古之時涪江上流水災嚴重,而且,還將岷江的治理與涪江的治理結合起來,“因水為師”的大禹從源頭開展治水活動,與當年他在黃河流域治水方略相比又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