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篇 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國瑞,明朝的開國皇帝,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公元1352年,參加郭子興部紅巾軍。1355年郭子興卒,其部盡歸朱元璋。後相繼消滅陳有亮,張士誠等割據勢力 。1368年稱帝於應天(今南京),國號明,年號洪武。在位期間獎勵墾荒,整肅吏治,抑製豪強,鞏固中央集權,為明朝的江山奠定了基礎。
艱難的少年時代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元天曆元年九月十八(1328年),明光東風湖荒灘上的朱家窩棚裏,陳氏生下了她最小的兒子朱重八。他就是朱元璋。據說,他出生時,“陳氏在夢中遇神人授給她一個“置掌中有光”的藥丸。陳氏在睡夢中將這丸藥吞入了腹中,醒後口中尚有餘香。等到孩子出世的時候,就更是紅光滿室,導致鄰裏都誤以為朱家起火了,紛紛趕來搭救時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朱元璋是在苦難的家庭中度過少年時代的。現實中,朱家逃荒的腳步,並沒有停止在東風湖的荒灘上。此後,朱元璋的父親朱世珍又拖家帶口地到處流浪,兒女乞討,夫妻做雇農,先後去過虹縣、靈壁,最後來到了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縣太平鄉孤莊村)。“上屋搬下屋,不見一籮穀”。經過了多次搬遷,朱家的處境,到了貧寒都不足以形容的地步。在傳說中,兒時的朱元璋曾經饑餓得想去挖小老鼠吃,卻在鼠洞中發現了大老鼠儲存過冬的各種糧豆。於是大喜過望地兜回家中,讓母親將這些糧豆煮成了一鍋粥,飽餐了一頓。對這鍋粥的記憶,一直在朱元璋的腦海中盤旋,當他登基為帝後,還特意要求禦廚在那天熬製。據說,這一天就是臘八,而粥就是臘八粥。今天的人們仍然在臘八這天食用各色糧豆雜果煮製的粥,相傳臘八粥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
在艱難中,時間推移到了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這年朱元璋17歲。對於朱元璋來說,這個甲申是他一生都不願回想的年份。就在這一年,江淮大旱,蝗災又起,瘟疫隨之肆虐,逃荒的、病死的、餓死的,江淮一帶十戶九空,朱家也未能幸免。四月六日至二十二日,短短的十幾天裏,瘟疫和饑餓就奪去了朱元璋父親、母親、大哥、大哥長子,共四口人的性命。人死了總不能留在家裏。可是這時的朱家窮得四壁蕭然,哪裏出得起棺材錢?朱元璋隻能和二哥一起,將親人的屍體用草席裹著先抬到村外去。據說玄乎的事情就在這時候發生了:地麵居然湧成墳塋,將朱世珍夫婦給掩埋了。在傳說中,這是老天爺為朱元璋這個未來皇帝選定的“風水寶地”,而且還特地為他做苦工,免去他挖土之累。與這樣的玄乎相比,另一種說法更靠譜:兩兄弟不忍將父母兄侄丟棄在亂葬崗,卻又根本買不起葬地,於是抬著破席卷不知該往何處,隻能在村外徘徊。縛席的草繩早已陳舊,一來二去的就散斷了。兄弟倆無奈,隻得將屍體暫時放在一處山坡下,兩人先去向雇傭自家的大戶哀求,指望能施舍一塊葬地。再怎樣的苦求,也沒有激起大戶絲毫同情。朱氏兄弟隻能痛哭著回到山坡去。卻吃驚地發現,方才一陣雷雨竟引致山上泥石崩塌,將家人遺體都掩埋了起來。目瞪口呆的朱家兄弟隻能回村求助。幸好,這片山坡地屬於另一富戶劉繼祖,他一口答應朱家兄弟就地為墓,埋葬家人。
鳳陽是劉氏聚居地之一,此地先祖可上溯至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先前拒絕施舍葬地給朱元璋的大戶也姓劉,與劉繼祖還是至親。二十年後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劉繼祖被追封為“義惠侯”。“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多年後朱元璋追想父母的死葬場景,依然難以控製情緒,嚎啕痛哭,這也成為他稱帝後拒絕慶壽的原因。朱初一死後家人各奔東西的場麵再次重演。隨著朱世珍夫婦的棄世,朱家兄弟也不得不各謀生路。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朱興隆)寡妻王氏帶著剩下的一雙兒女(後來的江西大都督朱文正及福成公主)投奔娘家,二哥留在破屋裏為朱家守業以祭奠父母,三哥就近做了另一戶人家的上門女婿(此戶也姓劉)。
出家為僧
朱元璋17歲那年,家鄉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死去,青年朱元璋隻得出家當和尚,以求溫飽。誰知和尚也並不好當,不久後的饑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這次外出可以說對朱元璋的一生影響非常大,不僅鍛煉了他的意誌、身體,同時也使他初步接觸了一些反元的思想。朱元璋小時候常患重病,曾在當地寺院中寄名,後來家庭難以維持生計,而他出生前後又“異樣”連連,母親陳氏做為算命先生的女兒,認為這個小兒子實在“命硬”,不止一次想要幹脆將他送去出家,都因朱世珍反對而中止。
如今朱元璋沒處歸著,又想到了母親當年的計劃,幹脆自己把自己送進了寄名的寺廟皇覺寺當了和尚(原址在安徽鳳陽縣鳳凰山日精峰下)。然而破屋偏逢連夜雨,朱元璋本以為進了寺廟就能有片瓦遮蓋,有充饑之食,卻沒有想到饑荒之年,寺廟所得施舍也極為有限,根本養活不了一眾僧徒。和尚當了才個把月,朱元璋就不得不四處托缽遊方。和尚遊方,是好聽的說法,但實際的情形卻與沿街叫化乞討沒什麼兩樣,還少了些頭發。朱元璋在外遊食,破衲芒鞋,走遍廬州(合肥)、光州(潢川)、汝州(臨汝)、潁州(阜陽)等地,不但風餐露宿,而且途中臥病幾死,曆盡艱險和炎涼,才在三年後返回寺廟,過上了雖然貧困卻還有屋頂遮風擋雨,也有粗衣淡飯保障的生活。這樣的日子,大約是自朱元璋出生以來最舒服的了。一眨眼,又是五年過去了。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紅巾大起義爆發。事實上在元朝統治的中後期,起義就一直沒斷過。而紅巾起義最終結束了元朝的統治。點燃那根爆發起義引線的不是火,是水,是黃河水。自至正二年以來,黃河就象瘋了一樣,連年決堤泛濫,百姓民不聊生。拖到至正十一年,元政府終於議定了修複河道的主意。
四月,元順帝命工部尚書賈魯為河防使主持治河。賈魯動用民工15萬,再加淮揚駐軍2萬,共計十七萬人之眾,耗銀“中統鈔百八十四萬五千六百三十六錠有奇”,在短短五個多月的時間裏,就修整了沿河缺口一百零七處,堵塞決口並使黃河回歸故道。對於賈魯的修河成就,明朝人曾評價說:“賈魯修黃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載後,恩在怨消磨”;認為賈魯“竭其心思智計之巧,乘其精神膽氣之壯,不惜勞累,不畏譏評”,完成了一項澤惠後世的功業。然而這項治河工程,在當時卻實在是勞役太重、時間太緊,加上直接役管的官吏不但鞭役務工的軍民,還克扣他們的糧餉,更何況這些軍民已經多年在災害中飽受苦難卻被元朝廷棄之不顧,積怨已到爆發的邊緣。
穎州(今安徽阜陽)人劉福通和欒城(今河北欒城西)人韓山童早已經在策劃造反,並利用白蓮教宣傳“天下當大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還編出民謠廣泛流傳“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此時他們看準時機,將一隻鑿好的獨眼石人埋在黃陵崗(山東曹縣西南)附近的黃河河道處,有意讓民工掘出。獨眼石人出現的消息很快傳開,使早已對韓氏父子深信不疑的教眾群情振奮。劉福通又宣布說韓山童乃是宋徽宗的八世孫,定能“重開大宋之天”。決定擇日起義,並以紅巾為號。既是皇家後裔,準備做皇帝的,當然要有點派頭,搞些儀式。然而就在眾人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消息卻泄露了出去。還沒能正式成事,韓山童就被捕殺,隻有其妻楊氏和其子韓林兒僥幸逃入武安山。劉福通當即奔至穎州,宣布造反。由於策劃已久,民怨又深,起義勢頭極佳,沒多大功夫,紅巾軍就占領了穎州、上蔡、毫州、項城、息州、光州等地,直屬人馬超過十萬。聞聽消息,江淮各地紛紛響應,濠州富戶郭子興也是其中之一。
郭子興祖籍曹州,其父原是個到處遊走的算命先生。某日這郭先生遊至定遠(今安徽定遠),正遇上城中某巨富為嫁女發愁。皆因此女天生盲眼,時人害怕日後兒孫亦盲,因此根本無人敢於問津。郭先生便“見義勇為”地應承了下來。婚後盲小姐不但為郭家生了三個身強體壯的健康兒子,還帶來了大筆嫁妝,郭家從此大富,也為郭子興後來結納四方強梁、擔當領袖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郭子興是那位算命先生的次子。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郭子興集中自己平日交結的數千人,攻占了濠州(即鳳陽),從此也成為紅巾軍的一路統帥。
此時的朱元璋,正再次陷入走投無路的絕境之中。元將徹裏不花被派來平息濠州民變,然而他根本不敢與紅巾軍正麵交鋒,唯一的本事就是四處殺戮平民搶掠財物冒充軍功俘獲。至正十二年的二月,災難波及皇覺寺,寺院不但被元兵搶掠,還被放火焚燒,幸虧和尚沒啥頭發難以冒充敵首,僧徒們的吃飯家夥才得以保全。24歲的朱元璋也隨著逃命的僧眾離開了皇覺寺。然而眾人皆有去處,他卻發現自己留在家鄉的二哥、三哥以及各自妻兒都命喪兵亂了。朱元璋隻得回到一片狼籍的寺院,在神像前動用起外祖父的本事,向天占卜吉凶。可是無論是當和尚還是重拾家業,問卜的結果都不吉利。他想起曾有紅巾軍中的同鄉勸說自己投軍,決定為此再卜一次。結果這一次得了個上上大吉,大喜過望的朱元璋遂於閏三月甲戌(四月)這天投奔濠州郭子興,開始了他的軍伍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