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篇 施耐庵(2 / 2)

施耐庵唯恐朱元璋再來征召,便到白駒場西邊18裏自己的莊田上,按蘇州閶門外故居的格局,建了房院,遷來此地。並沿用故居的地名,東麵叫楓橋,西麵叫柳橋,北麵叫板橋,總稱蘇家橋,亦稱施家村。當時,村西有一蘆葦蕩,占地十餘畝,蕩中蘆葦繁茂,水鳥甚多,每到秋冬季節,野鴨成群飛來。蕩口直通河溪,溝河交岔,蕩中有一土墩,高高露出水麵。施耐庵便以此為梁山泊,常和羅貫中一起,乘著小船,登臨其上,猶如畫家寫生一般,專心從事創作。書成坐天牢施耐庵在施家橋住了一年多,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寫作和修改《江湖豪客傳》上,眼看全書即將寫完,他又覺得書名不夠含蓄,想換一個。羅貫中看出了老師的心思,就向他建議說:“老師,書名就叫《水滸傳》吧!”施耐庵覺得這個意見很好,說:“水滸,就是水邊,含有‘在野’的意思,還有典故,詩經上有‘古公祖父,朝來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是歌頌周代發祥史的。這書是寫起義英雄的,叫它‘水滸’,非常合適!”

《水滸傳》成書後,很快被借閱、傳抄到社會上去。到了明洪武元年(1368年)冬天,抄本傳到朱元璋皇宮裏來了。朱元璋因為幾次派人請施耐庵出來做官都沒有來,所以看了這本書很生氣,隨即作了批示:“此倡亂之書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謀,不除之貽患。”於是秘密派人把施耐庵抓來,關進了刑部天牢。不久,這件事讓劉伯溫知道了,便以同榜身份,到天牢裏來探望施耐庵。施耐庵要劉伯溫想個辦法放他出去,劉伯溫沉思了一下,狡黠地笑了笑說:“你是怎麼進來的還是怎麼出去吧。”說完就走了。

施耐庵反複琢磨劉伯溫這兩句話,心想:“我是因為寫書坐牢的,還是要通過寫書才能出去呀!”想著想著,他逐漸悟出道理來了:為什麼朱元璋要抓我,主要是《水滸傳》寫了宋江一夥人在梁山泊樹起義旗造反,歌頌了落草為寇的英雄,觸犯了他的忌諱。要是把宋江等人寫成像張士誠那樣,接受元朝招安,不是就行了嗎?得到刑部的允許後,他就在天牢裏,以張士誠降元為背景,把《水滸傳》續下去。施耐庵寫了宋江接受招安,替宋王朝去征服田虎、王慶、方臘,最後和李逵一起,服用禦賜藥酒自盡,至死不反叛。施耐庵用了整整將近一年時間,才把這部《水滸傳》的後五十回續成,送呈朱元璋閱覽,加上劉伯溫從中幫忙,終於以“年老有病,交保就醫”的名義,被釋放了 。

病死淮安城

施耐庵在天牢關了一年多,精神上、肉體上都受到很大摧殘。出獄時,已是瘦骨嶙峋,步履艱難了。幸虧弟子羅貫中趕到南京來接他。施耐庵在途中就染了病,到淮安後,在一個姓王的隔壁,租了間房子,暫且住下來養病。明洪武三年(1370年)春天,施耐庵越發病得厲害,茶湯不進,人事不省。直至此時,施耐庵的二弟彥才接到信從白駒場趕來了,見此情景,不禁落淚。施耐庵對彥才說:“我一生都累在一部《水滸》上,我死了,子孫隻叫種田,有口飯吃就行了,……”說到這裏就與世長辭了,終年75歲。他的遺體臨時葬在淮安。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他的長孫文呈才把他的墓遷到白駒場施家橋,並請淮安王道生寫了墓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