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大猷也是一位抗倭英雄。在福建境內的倭寇被平定後,廣東倭患嚴重。廣東的倭寇主要是由俞大猷平定的。他在任廣東總兵前,就招收過漳州農民武裝6000人,到廣東之後,先後調汀、漳等地軍隊1.4萬人到廣東,其主要部分就是他在福建招收的那支隊伍,到廣東後,俞大猷又招募和組織農民武裝力量,在抗擊倭寇的戰鬥中獲得很大成功。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海豐附近的戰鬥中,農民武裝花腰蜂等英勇殺敵,取得了勝利。俞大猷領導廣東軍民殲滅了廣東境內的倭寇。至此,東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後平定,這是愛國軍民共同奮戰的結果。
??? 倭寇的侵掠騷擾,給東南沿海地區的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平定倭患,使人們能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在平定倭亂的過程中,明朝政府的一些官員認識到,“海禁”既不能限製私人海上貿易,也不能防止倭寇。反而驅使沿海居民走上武裝走私的道路,與倭寇內外勾結,為害頗大。嘉靖末年,比較有遠見的官僚,紛紛建議政府解除海禁,發展海上貿易。到明穆宗隆慶時,明政府開始取消“海禁”,準許對外通商。這無疑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促進了正常的海上貿易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的發展。
??? 抗倭鬥爭的勝利,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其他抗倭將領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實現了他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滅倭誌向。在剿倭戰爭中,戚繼光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嚴格要求士兵,不準擾害百姓,做到兵民相體;在戰略戰術上,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進攻重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防禦重積極主動而不是機械地死守,在防禦中伺機反攻。創造了獨樹一幟的“鴛鴦陣”,發揮集體互助、長短兵器結合的機動、靈活、嚴密的作戰力量,有效地打擊敵人。這是戚家軍屢敗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戚繼光和戚家軍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財富。
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今河北薊縣)、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務,後又為總兵官,兼鎮守薊州、永平、山海諸處,並督帥十二路軍戎事,因屢立戰功,萬曆二年(1574年)升左都督,七年加太子太保,錄功加少保。為當國大臣高拱、張居正等倚重。戚繼光在薊州十六年。加固長城,築建燉台,整頓屯田,訓練軍隊,製訂車、步、騎配合作戰的戰術,形成牆、台、塹密切聯絡的防禦體係,多次擊退侵擾之敵,軍威大振,薊門平靜。時人譽為“足稱振古之名將,無愧萬裏之長城”。
戚繼光在張居正死後受到排擠。萬曆十一年被調任廣東總兵官。十三年以年老多病,謝職歸家,十五年病逝,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部軍事名著和《止止堂集》等。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1555年調往浙江抗倭,任參將,鎮守寧、紹、台(今臨海)三府。戚繼光鑒於明軍紀律鬆弛,素質不良,戰鬥力低下,至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工4000餘名,編組訓練成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此後嘉靖四十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處大勝倭寇,九戰皆捷。次年奉調援閩,連破倭寇巢穴橫嶼、牛田、興化,閩境倭寇主力被消滅殆盡。因功升署都督僉事。四十二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衛(今莆田東南),進官都督同知,升福建總兵。此後轉戰閩粵沿海各地,終於解除東南沿海倭患。隆慶二年(1568年),明廷特召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製。16年間他整飭防務,加強戰備,修築禦敵台,設立武學,訓練將士,編成一支車、騎、步三者皆備的精銳部隊,使防禦鞏固,京師(今北京)安全。後被排擠,南調鎮守廣東。再後被誣陷奪職。1588年一月五日卒於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