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篇 李時珍(1 / 2)

明朝篇 李時珍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壁,晚年號瀕湖山人,明代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人,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他在醫藥學方麵的巨大貢獻,一直為國內外人士所稱頌。李時珍出身於世代業醫的家庭,祖父和父親李言聞都是醫生。由於受家庭的影響,李時珍自小便對草木蟲魚的學問產生興趣。他聰明好學,小的時候已能把難懂的《釋鳥》、《釋獸》等文章背誦如流。

行醫著書

李時珍出生在一個以醫為業的家庭。父親李吉聞,是當地一位有著豐富實踐經驗和藥物學知識的著名醫生。他結合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編著了《艾傳》、《四沙發明》、《醫學八脈法》,以及《痘疹證治》等醫藥書。

李時珍受到父親的影響,從小對醫藥學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他父親卻不想讓他當醫生。因為,那時醫生這一行社會地位很低,不為人們所重視。李吉聞大半輩子行醫,雖然也享受到為人民根除病痛的快樂,但更多的是遭受權貴人家的白眼。所以,他竭力督促李時珍讀經書,習八股,企圖從科舉中尋條出路。起先,李時珍還真不辜負父親的期望,竟於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考中了秀才。可是漸漸地,李時珍卻越來越熱愛醫學,而對讀經書、八股反倒越來越不感興趣,雖然李言聞多次開導,也未能改變兒子的誌趣因此,李時珍從16歲到22歲,雖曾連續三次參加考舉人的鄉試,可是都名落孫山了。而在他第三次鄉試落弟之後,終於下定決心,把行醫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不為良相,即為良醫”。

1542年,李時珍開始行醫。最初,他給父親當助手,父親忙不過來的時候,他也幫助看看病、一有空,他就棒起醫書來讀。李時珍讀書的範圍很廣,他除了讀《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嚷要略》、《脈經》、《甲乙經》等古典醫書外,尤其喜歡鑽研曆代的“本草”(即曆代的藥物書)、其中,來代的《證類本草》(即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是他最喜歡讀的藥書。由於李時珍用心鑽研前人的醫學著作,又注意在醫療實踐中學習並檢驗書本上的知識,因此,他的醫術提高很快。

公元1545年前後,頒州一帶發生了大水災。水災過後,疫病流行,許多窮苦百姓都來找李家父子治病。李時珍總是熱情地接待病人,不論病人有無診費,他卻一樣細心地治療。 在行醫中,李時珍善於運用“四診”(即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八綱”(即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類征候,這是中醫辨證治病的綱要)等方法診病,熟練而又靈活地掌握了“辨證論治”的規律。診病時,他“經方”、“時方”兼采了用,因病而施,不拘一格。他尤其喜歡用“單方”(指藥味簡單,多能就地取材,匣子應用的藥方)、“驗擴”(指經臨床應用而有效的藥方)和民間的一些土方治病,使病人花費少而收效大,因此,深受廣大貧苦百姓的歡迎。

李時珍通過自己的醫療實踐深切感到,作為一個醫生,辨藥、用藥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但他發現,古代的本草目極不完整,於建元年出外考察。李時珍曆盡千辛萬苦,終於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本草綱目》的編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1578年,年逾花甲的李時珍終於完成了《本草綱目》的初稿。到這時,李時珍為編寫這部書,已整整花去了二十七年的時光。但是,具有嚴謹科學態度的李時珍,並沒有就此止步,他又經過了十餘年的修改,先後三易其稿,才將這部規模空前的藥物學著作最後定稿。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時作為藍本的《證類本草》,原載藥物一千五百五十八種,但這些藥物名稱雜亂,而且重複很多。

經李時珍整理後,實得藥物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李時珍又收錄來代以後各代醫家新采用的藥物二十九種,他自己新增加的藥物三百七十四種(李時珍自己在《序例》中說是三百七十六種,可能是後來經過修訂,最後定稿時為三百七十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