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篇 康 熙(2 / 3)

廢立太子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立皇後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數十年後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複立,但康熙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再廢太子。最終在康熙六十一年臨終時傳位於皇四子胤禛。傳位給胤禛的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幹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也有人認為康熙是因為鍾愛胤禛之四子弘曆(未來的幹隆帝)而傳位於他,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無論如何,此一傳位爭議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奇案之一。伴隨著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十胤礽的廢而複立,諸王對儲位的覬覦得到了遏製,德妃(太子母親)的生活似乎又恢複了從前。但好景不長,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再次被廢。康熙非常清楚,作為皇位繼承人的皇太子就是未來的皇帝,相當一部分大臣為了日後的榮華富貴要奔走皇太子門下,形成一個同皇權幾乎平行的儲權。對於像康熙這樣一位“凡事皆在朕裁奪”的君主來說,絕不會容忍儲權的存在,用康熙的話來說就是“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天下大事當統於一”。康熙不立太子的做法遏製了儲權,但卻激化了儲位之爭,以至康熙都不得不時時提防“興兵構難,逼朕遜位”一類宮廷政變的發生。這位臨禦已近60年的皇帝甚至想到自己臨終前諸子“執刃爭奪”的情景——彌留之際的老皇帝在乾清宮內孤苦無依,劍拔弩張的眾皇子在乾清宮外骨肉相殘……盡管康熙已經預感到在自己身後對皇位的爭奪將非常激烈,但為了獨尊的皇權,他絕不會讓儲權死灰複燃。而儲位久空的現實則導致儲位之爭愈發激烈。在經曆太子廢立的風波後,四阿哥被晉封為雍親王,盡管同時被封為親王的還有三阿哥、五阿哥,但他們均非追逐權力之輩。四阿哥雖然小的時候有些喜怒不定,但成年後已經修煉得含而不露了,但他內心深處對儲位的迷戀程度依然不減。而且四阿哥的聰明之處即在於不是明爭而是暗奪,用最隱蔽的方式加入競爭者的行列,在暗處窺測情況,探聽虛實,積蓄力量,以求一逞。四阿哥很清楚,處在像康熙這樣有著天縱之才的君父之下,“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在“皇上前毫無所疵”;對於“諸王阿哥,俱當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為忌,無才者以為靠”,四阿哥一直在暗中活動。在皇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後,最熱衷儲位的是八阿哥,但因受到康熙的斥責而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在太子第二次被廢後,胤礽及其支持者九阿哥等都成為十四阿哥的支持者,胤礽曾由衷地稱讚比自己小五歲的弟弟:“才德雙全,我弟兄內皆不如,將來必大貴。”本來就有建功立業抱負的十四阿哥,在兩位異母兄長的擁戴下,又怎能擺脫儲位的誘惑?十四阿哥也明顯地置身於儲位競爭者的行列,而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對西藏的入侵及對拉藏汗的襲殺,也的確為十四阿哥提供了一次展示才幹的機會。

康熙本來是位慈父,但一涉及到立儲就變得非常的挑剔,由於他堅持“以朕心為心者”作為擇立皇儲的條件,結果是對哪個兒子都不那麼滿意。大權獨攬已經成為他一切行為的出發點與歸宿,隻要他在世一天就要控製一天。即使十四阿哥在平定西陲返回北京後,康熙又令他去坐鎮西寧,以至九阿哥都頗為失望 地說“皇父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後難於安頓他”,所謂“難於安頓”就是不想把皇太子的位置賞給十四阿哥。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到底是誰?這對於所有人都是一個謎。而孫子弘曆的出現愈發使得皇儲人選變得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