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篇 雍 正(2 / 3)

第二,密折製度。什麼是密折呢?密就是機密;折就是將奏文寫在折疊的白紙上,外麵加上封套。康熙朝有奏折,雍正朝密折製度加以完善。皇帝特許的官員才有資格上奏折。康熙朝具折奏事的官員100多人,雍正朝增加到1200多人。奏折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諸如刮風下雨、社會輿情、官場隱私、家庭秘事等。皇帝通過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員對話,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麵的實際情況。奏折運轉處理程序,因“閣臣不得與聞”,而避開閣臣幹預,特別是官員之間互相告密、互相監督,強化了皇帝專製權力。雍正朝現存滿、漢文奏折41600餘件,是研究雍正朝曆史的重要檔案資料。

第三,設軍機處。雍正創設軍機處,作為輔助皇帝決策與行政的機構。地點在紫禁城隆宗門內北側。軍機大臣沒有定員,少則二人,多則九人。主要職掌:每日晉見皇帝,商承處理軍政要務,以麵奉諭旨名義,對各部門、各地方發布指示;麵奉諭旨,起草公文,由朝廷直接寄發,稱為“廷寄”,封函標明“某處某官開拆”字樣,由兵部捷報處發送;謄錄保存公文,就是將皇帝批閱的奏折,謄錄副本,稱為“錄副奏折”。這項製度使大量檔案得以保存。在清初,重要的軍政機構有三個:一是議政處,二是內閣,三是軍機處。議政處源自關外,主要由王公貴族組成,稱議政大臣,參畫機要。後設內三院,即後來的內閣。軍務歸議政處,政務歸內閣。議政處的權力逐漸減弱,到乾隆朝撤銷。內閣,仿明朝製度,逐漸排斥議政處於機務之外。而軍機處建立後,軍政要務歸軍機處,一般政務歸內閣。軍機處權力遠在內閣之上,大學士的權力為軍機大臣所分,逐漸排斥內閣於機務之外。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才有一定實權。內閣宰相,名存實亡。軍機處的建立,標誌著皇權專製走向極端。明代內閣對皇權有一定的約束,如詔令由內閣草擬、經內閣下發,閣臣對詔令有權封駁。但是軍機處成立之後,排除了王公貴族,也排除了內閣大臣。軍機處的設立,使清朝皇帝乾綱獨斷——既不容皇帝大權旁落,也不許臣下阻撓旨意。

第四,改土歸流。在雲、貴、粵、桂、川、湘、鄂等省少數民族地區,主要由世襲土司進行管轄。此前已有“改土歸流”的舉措,但雍正全麵實行“改土歸流”製度,就是革除土司製度,在上述地區分別設立府、廳、州、縣,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管理。這種管理體製,同內地大體一樣。雍正帝的改土歸流,打擊了土司的世襲特權和利益,減輕了西南少數民族的負擔和災難,促進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民族與邊疆問題,東北地區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已經解決;東南的台灣、北方的蒙古,到康熙時已經得到解決;西南的民族問題,雍正時已經解決;新疆和西藏,到乾隆朝得以解決。

第五,攤丁入地。中國過去土地和人丁分開納稅。康熙五十年(1711年)後,實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但此前出生的人丁還要繳納丁銀。雍正推行丁銀攤入地畝。這項賦役製度的重大改革,從法律上取消了人頭稅,減輕了貧窮無地者的負擔。就這一點來說,攤丁入地製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自“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之後,特別是實行“攤丁入地”製度之後,社會人口,急劇增長。道光年間,人口之數,突破4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