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篇 袁世凱(1 / 3)

明朝篇 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號容庵。出生於河南項城縣張營一個官宦大家族。曾祖父袁耀東是庠生,生子四人,袁樹三是廩貢生,曾署陳留縣訓導兼教諭;袁甲三是進士,官至欽差大臣漕運總督;袁鳳三是庠生,曾任禹縣教諭;袁重三是生員。袁樹三有子二人,長子袁保中是附貢生;次子袁保慶是舉人,官至鹽法道。

家庭背景

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在家經營田產。生有兩女六子,袁世凱為其第四子。當撚軍王庭楨部占領項城城東新興集、尚店等地,揚言將攻打縣城時,袁保中組織團練對抗,在城東北40裏險要處另築袁寨,舉家遷入。

袁保慶於同治五年(1866年)從家赴山東濟南候補知府時,因年老無子,便過繼袁世凱為嗣。年方七歲的袁世凱隨袁保慶至濟南。七年(1868年)冬,袁保慶以道員發往江蘇差遣,袁世凱隨往,僑寓揚州,複移南京。袁保慶在江蘇受委辦理督標營務處,後又任江南鹽巡道,與駐守浦口的淮軍將領吳長慶過往甚密。由於鹹豐年間,太平軍圍困吳長慶之父吳廷香於廬江,吳廷香派吳長慶向袁甲三求救,袁保慶主張救援,袁保恒則認為兵分則弱,力主不救。為此拖延日久,廬江被太平軍攻陷,吳廷香被殺,從此,吳長慶與袁保恒絕交,而於袁保慶訂“兄弟之好”。十二年(1873年),袁保慶因霍亂死於南京,吳長慶渡江視斂,撫棺痛哭,與劉銘傳一起幫助料理後事。見到袁世凱時,對他都十分器重。袁世凱扶柩回項城後,對他的教育責任轉到袁保恒、袁保齡身上。這兩個在京做官的叔叔對他的影響,較之生父和嗣父都更大。十三年(1874年)春,袁保恒已官至戶部左侍郎,回籍探親,把袁世凱帶到北京,聘請名師教導。在內閣中書任上的袁保齡認為袁世凱天資不高,浮動異常,對他的督導尤為嚴厲。

鄉試落第

光緒二年(1876年)秋,袁世凱回河南參加鄉試,結果落第。年底,和沈丘於姓女子結婚,當時他17歲。第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袁保恒剛剛調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凱一邊讀書,一邊幫他辦事,學得不少官場本領。兩位堂叔誇獎他“辦事機敏”,是“中上美材”。時華北大旱成災,袁保恒奉命到開封幫辦賑務,帶袁世凱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派他查辦、參佐一切。公元1878年,袁保恒感染時疫去世,袁世凱返回項城,移住陳州。大約就在此時,袁家分析家產,袁世凱於袁保慶名下,得到一份豐厚產業,自為一家之主,自此更加放蕩不羈,經常追歡逐樂。還組織“麗澤山房”、“勿欺山房”兩個文社,自為盟主。此時,正在陳州授館的徐世昌與袁世凱結交,拜為金蘭,從此成為袁世凱畢生重要的謀士。公元1879年,其姑丈張向宸辦理河南賑務,委托袁世凱分辦陳州捐務,因他集款獨巨,張就以袁保恒生前的捐款,移獎袁世凱一個“中書科中書”的虛銜。同年秋,袁世凱再次參加鄉試,再次落第。

袁世凱屢試不中,又以事積忤族裏,眾欲苦之,家鄉不能再住,乃率舊部數十人,於光緒七年(1881年)四月,前往山東投奔嗣父袁保慶的密友吳長慶。吳長慶將他留在營中讀書,袁世凱謙抑自下,時作激昂慷慨之談,很快取得吳長慶等人的好感,不久被提拔為慶軍營務處幫辦,踏上了仕途。

光緒八年(1882年)六月,朝鮮發生兵變。駐日公使電告署理直隸總督張樹聲,日本欲派兵侵台。朝鮮官員金允植也呼籲中國派兵幹涉。張樹聲遂奏派丁汝昌、吳長慶率海陸軍赴朝,以阻止日本借機生事。吳長慶倉促出發,軍務繁雜,一切籌劃都依賴張謇及其助手袁世凱。袁世凱當時的職務是“前敵營務處”,負責軍需供應、堪定行軍路線等。船抵朝鮮馬山浦,一營官說多數士兵暈船,請稍緩登陸,吳長慶立即將此人撤職,命袁世凱代理,袁馬上部署,兩小時內完成了登陸行動,吳當眾大加誇獎。登陸後,吳長慶、丁汝昌接受金允植的建議,誘捕朝鮮大院君李昰應,押解往天津,恢複國王的統治。並派袁世凱率兵鎮壓起義群眾,殺數十人。朝鮮國王設宴款待,袁世凱備受禮遇,甚至為其設立生祠。清政府也對平定“壬午兵變”有功人員進行獎賞,袁世凱以同知發分省補用,賞戴花翎。

訓練軍隊

九月,朝鮮國王派使者向清政府致謝,並要求清政府派出教習,幫助朝鮮訓練新式軍隊。李鴻章命吳長慶籌劃。吳長慶派袁世凱、朱先民、何增珠等辦理編練朝鮮新軍。選1000人,分左右營,按淮軍操法訓練,武器準備由中國供給。朝鮮國王檢閱後,極為滿意,稱讚袁世凱訓練有方。決定在江華沁軍營中再選500名編為“鎮撫營”,仍由袁世凱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