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內部分為開化、保守兩派。保守派以閔氏為首,親近中國,得到吳長慶、袁世凱的支持。開化派以金玉均為首,親日,企圖依靠日本推翻保守派的統治。中法戰爭爆發後,李鴻章於光緒十年(1884年)三月,命令吳長慶率三營慶軍回駐金州,留三營駐漢城,由記名提督吳兆有、張光前統帶,奏舉袁世凱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袁世凱一躍成為駐朝淮軍的重要人物。金玉均等認為中法戰爭爆發,中國自顧不暇,便尋機刺殺保守派首領,日本公使率日軍100餘人支持開化派,衝入朝鮮王宮,捕殺保守派。袁世凱會同吳兆有要求李鴻章派軍艦赴朝,準備舉兵,保守派首領金允植等請求清軍援助,袁世凱自行決定派兵入宮,在朝鮮人民的支援下,攻入日軍占領的朝鮮王宮,日軍自焚使館,狼狽逃走。保守派重新掌權。事變後,袁世凱親率淮軍一營駐守王宮,以“監國大臣”自居。他給李鴻章寫了一篇長達數千言的報告,認為“莫如趁此民心尚知感服中朝,即派大員,設立監國,統率重兵,內治外交,均為代理,則此機不可失也”。國內即有人指責袁世凱擅啟邊釁,遂電告袁世凱勿遽與日本開釁,一並派吳大澂、續昌前往查辦,吳大澂等抵朝鮮後,即命袁世凱撤隊回營, 聽候查辦。
袁世凱在吳長慶離開朝鮮之前,已經不把他當回事了,徑自通過其堂叔袁保齡攀援李鴻章。吳長慶離開朝鮮後,袁世凱更加妄自尊大,“一切更改,露才揚己“,令吳長慶非常難堪。吳兆有、張光前等更不在袁世凱眼中,極力加以排擠,企圖將慶軍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此次舉兵,幾乎有袁世凱一人主動,現在惹來查辦,自然所有責任都需袁世凱來負,而袁世凱養官妓、販賣鴉片、挪用軍餉等劣跡,也都一並被暴露出來。李鴻章責令袁世凱如數認賠。並於光緒十年(1885年)十二月十六日解職,離開朝鮮回國。然後,回到陳州老家“隱居”。
次年正月,日本派伊藤博文來天津,和李鴻章談判中日衝突問題,雙方達成協議,中日同時從朝鮮撤軍。至於日方提出的懲辦袁世凱的要求,李鴻章最後采用折中辦法,以私人行文戒飭袁世凱了事。袁保齡致信袁世凱,說伊藤博文極力要動搖你,賴李鴻章相國持正,頗費口舌,自是可感。又寫信給李鴻章的幕僚晴笙,說袁世凱受到李鴻章的大力庇護,使他刻骨銘心。
中、日從朝鮮撤軍後,沙俄乘機插足,與閔氏集團勾結,企圖變朝鮮為其“保護國”。李鴻章決定送李昰應回國,製約閔氏集團,啟用“足智多謀”的袁世凱,替代“忠厚有餘,才智不足”的陳樹棠為駐朝商務委員,叔父袁保齡仍然充當袁世凱與李鴻章之間的橋梁。李認為袁是“後起之秀”,袁世凱一到天津,李鴻章就接見他,袁保齡不願袁世凱再去朝鮮冒險,希望他加入新建的北洋水師,袁世凱沒有接受勸告。他護送李昰應回到漢城,謁見朝鮮國王,麵陳一切。閔氏集團頗為困惑和憤懣,禁止文武官員與李昰應來往。袁世凱多方調解無效,授李昰應密計三條後回到天津。李鴻章對袁世凱的行動極為欣賞,上奏為袁請功。十一年(1885年)九月二十日,清政府正式任命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並以知府分發,盡先即補,俟補缺後以道台升用,加三品銜。李鴻章的提攜使袁世凱感激涕零。十月初七,袁世凱赴朝鮮上任,在漢城建立公署。其隨員有唐紹儀、劉永慶等20餘人。
進一步掌權
李鴻章賦予袁世凱鞏固“宗藩關係”的權利,並要求朝鮮國王,有關內政外交事宜,都應隨時與袁世凱商量。袁世凱使朝後,儼然以太上皇自居,拒絕與各國公使同席會議,遇事直入王宮,驕橫專斷,盛氣淩人。朝鮮國王多次要求清政府撤換袁世凱,另選一“公正明識者”。在李鴻章的保護下,袁世凱地位不但沒有貶低,反而升為海關道存記簡放。
袁世凱對於世界大勢、國際關係全無認識,沒有估計到朝鮮局勢的迅速惡化,也大大低估了列強的野心。朝鮮東學黨起義,袁世凱極力向李鴻章建議,要求派兵代戡。而此時,日本也極希望中國出兵,以便製造戰爭借口,於是極力慫恿袁世凱。在袁世凱一力保證“日本必無他意”後,清政府最終決定出兵,而日本也立即出兵。袁世凱覺察情況不妙,請西方駐朝公使調停,提出中日同時撤兵方案。但日本非但不撤兵,更進而提出將朝鮮變為其保護國的條件,進一步增派重兵。袁世凱立即連發3封電報,哀求李鴻章調其回國,李鴻章命令其“要堅貞,勿怯懦”。六月十三日,袁世凱稱病,再次要求回國,獲準。六月十九日,袁世凱回到天津,驚惶異常,要求李鴻章把朝鮮丟給日本占領。李鴻章令袁世凱趕赴平壤,協助周馥,聯絡各軍,籌辦餉械。袁世凱要求調任他職,李鴻章嚴令“即回本任”。袁世凱托堂弟袁世勳尋找翁同龢、李鴻藻設法,李鴻藻奏請讓袁世凱統一軍赴前敵。袁世凱無法,隻得遵命。後隨著部隊接連敗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