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篇 袁世凱(3 / 3)

馬關條約簽訂後,輿論譴責李鴻章,而作為誘發戰爭的罪魁禍首,為躲避責任,袁世凱眼看李鴻章將要失勢,即不時與翁同龢、李鴻藻聯絡,提供不利於李鴻章的證據,並親自撰文,彈劾李鴻章。因此得到頑固派的賞識,被任命訓練新軍。

二十一年(1895年)十月二十二日,清政府命令袁世凱接管“定武軍”十營,作為改練新軍的基礎,駐紮天津附近的小站。袁又添募2000餘人,依照德國軍隊的編製,編成“新建陸軍”,聘請德國軍官進行訓練。二十三年(1897年),因練兵有功,升為直隸按察使,仍專管練兵事宜。

二十一年(1895年)閏五月,袁世凱把康有為的“萬言書”遞交到督辦軍務處,並參加強學會。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變法運動達到高潮,袁世凱派徐世昌到北京與維新派聯係。光緒帝接受了維新派“撫袁以備不測”的主張,召見握有重兵的袁世凱,特賞候補侍郎,專辦練兵事務。八月初三日晨,康有為、譚嗣同等接到光緒帝求救和催促康有為離京的密詔,當晚,譚嗣同密訪袁世凱餘法華寺,要求他殺榮祿,除舊黨,助行新政。袁當麵一口答應,並慷慨激昂地說“誅榮祿如殺一狗耳”。事後,經過反複權衡,認為維新派實力有限,難成大事,遂立即返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慈禧囚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六君子”,戊戌變法失敗。袁世凱因此取得榮祿等的信任,從此進一步飛黃騰達。袁世凱的新建陸軍隨即改名為武衛右軍,成為榮祿掌握的“武衛軍”之一。不久,升工部侍郎,仍專管練兵。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十四日,升授山東巡撫,率領武衛右軍赴任。時正值山東義和團運動高漲,袁世凱頒布《嚴拿拳匪暫行章程》,鎮壓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後,清政府命令袁世凱率軍拱衛京師,袁隻派少數兵力到山東、河北交界處虛於應付。派人與各國駐煙台領事洽談,按照東南互保例達成協議,表示“中立”。一麵,向逃亡中的慈禧進貢餉銀、綢緞,兩麵討好。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榮祿的4支武衛軍全部崩潰,隻剩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完整保存下來。且在鎮壓義和團過程中,袁世凱又借機擴充“武衛右軍先鋒隊”二十營,所部已約2萬人,成為北方最大的武裝力量。

軍閥形成

二十七年(1901年),李鴻章逝世。被李鴻章大罵為小人的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充北洋大臣(翌年改為實授),在內、外政策方麵,完全繼承李鴻章的衣缽,並將淮係集團全部吸收過來,政治、軍事勢利迅速膨脹。清政府籌辦新政,成立“督辦政務處”,讓袁世凱兼任參予政務大臣、練兵大臣。他在保定創設北洋軍政司(後改為北洋督練公所),自兼督辦。下轄兵備、參謀、教練三處,以劉永慶、段祺瑞、馮國璋分任總辦,開始編練北洋常備軍,即北洋軍。同時,奏派趙秉鈞創辦天津及直隸各州縣巡警,將京畿警權掌握在手。此後,又兼任督辦商務大臣、電政大臣、鐵路大臣。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他建議清政府設立練兵處,編練新軍,請慶親王為總理練兵大臣,自己為會辦大臣。編成北洋軍6鎮,共6萬餘人。除第1鎮是鐵良統率的旗丁外,其餘皆是袁世凱的親信,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基本形成。當時,“朝有六政,每由軍機處向諸北洋”,才能作出決定。袁世凱權高震主,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調他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削去了兵權。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與慈禧先後死去,宣統皇帝繼位,攝政王載灃監國,以袁世凱有足疾為名,勒令其回河南彰德養病。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然後又任內閣總理。袁世凱借機迫使清帝退位,南京參議院也隻得選袁世凱為大總統。後,袁下令解散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實行帝製,改元鴻憲。

憂病而死

蔡鍔等在雲南發起討袁的護國戰爭,貴州、廣西、廣東、浙江等省紛紛響應。民國五年(1916年)二月十九日,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製,仍稱大總統。五月初六,袁世凱因腎結石轉為尿毒症,在舉國上下一片責罵聲中,憂病而死。終年5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