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篇 康有為(2 / 3)

教學方法上,康有為注意教法的活潑多樣。除了課堂上係統傳授知識外,他還十分重視提倡學生自學,為此專門設立了圖書館,名曰“書藏”。萬本草堂還經常組織學生遊學。編書,舉辦討論會和演講會等等,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康有為的精心組織下,萬木草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維新變法的幹部學校,這裏的許多學生如梁啟超等,都成了後來維新變法的骨幹和中堅。

上清帝書

公元1895年春,康有為偕梁啟超等人再度赴京會試。時值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清廷同日本簽訂極其苛刻的《馬關條約》。該條約規定,割讓台灣、澎湖和遼東半島,賠款二萬萬兩白銀等等,其賠款之巨,割地之廣,喪權之重,使得舉國駭然。康有為目睹朝廷如此無能,山河破碎,悲憤難忍,拍案而起,他吸取了第一次孤軍奮戰的教訓,首先通過其弟子梁啟超去鼓動廣東、湖南的舉人聯名上書,然後進一步發動其它各省舉人行動起來,共同上書光緒,籲請朝廷拒絕和約。當時在京的18個省的舉人,紛紛響應康有為的號召,決定聯名上書。大家久慕康有為的大名,故公推他起草奏稿。康有為以滿腔悲忿,奮筆疾書,用一天兩夜時間,寫成一份18000餘言的上皇帝書,堅決反對《馬關條約》,提出了“拒和”、“遷都”、“練兵”、“變法”四項救國主張。公車們建議光緒皇帝,“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

公元1895年五月,剛中進士不久的康有為寫了《為安危大計,乞及時變法,富國養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圖自強,以雪國恥而保疆國呈》。這次上書補充和發揮了公車上書中的內容,向光緒帝提出了自強雪恥的四大方案:富國、養民、教士、練兵。  最後,康有為再次請求光緒立即變法,幾經轉呈,康有為的這次上書終於到了光緒的手裏,這是光緒讀到的康有為的第一份奏折。“上覽而喜之”,下令軍機處抄錄三份,一份存乾清宮,一份存勤政殿,一份存軍機處,並下令抄發各省督撫將軍會議複奏。足見光緒帝對此條除的重視程度極高。它成了推動光緒下決心變法的重要契機。

六月三十日,即康有為上書後一個月,他又撰寫了《為變通善後,講求體要,乞速行乾斷,以圖自強呈》。此次上書主要“言變法次第之故”,“緩急先後之序”。康有為建議光緒,一是立科以勵智學,獎勵創新發明,使“國人踴躍,各竭心思,爭求新法”。二是設議院以通下情。通下情的措施有五:一曰下詔求言,二曰開門集議,三曰辟論顧問,四曰設報達聰,五曰開府辟士。在《上清帝第四書》中,康有為第一次提出,要講明國是,實行全麵的根本性改革,“盡棄舊習,再立堂構”,反對“補漏縫缺”。從五月二日至六月三十日的兩個月中,康有為連續三次上書,係統地提出了變法綱領,從而將維新變法運動推向了第一個高潮,康有為成為了人們公認的維新運動的領袖。

公元1897年十二月,中國麵臨著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德國人強占了膠州灣。康有為寫了《外釁危迫,分割氵存至,急宜及時發憤,革舊圖新,以少存國祥呈》。在第五次上清帝書中,康有為再次給光緒開具了救國良方:“伏願皇上因膠警之變,下發憤之詔,先罪己以勵人心,次明恥以激士氣。集群才谘問以廣聖聽,求天下上書以通下情,明定國是,與海內更始。自茲國事付國會議行,行尊降貴,延見臣庶,盡革舊俗,一意維新。大召天下才俊,議籌款變法之方;采擇萬國律例,定憲法公私之分。”至於變法模式,康有為為光緒提供了三種以供選擇:上策是“擇法俄日以定國是,願皇上以俄國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政法。”中策是“大集群才而謀變政。”下策是“聽任疆臣各自變法”。在康有為看來,能行上策則國家可以強盛;能行中策則國家尚可維持積弱的局麵;即使是行下策,中國也不至於亡國。如果皇上不采納這些建議,則國家將會滅亡。

這次上書是康有為曆次上書中所開列變法內容最詳盡的一次。在第五書中,康有為第一次提出學習俄、日維新變法的經驗,走日本明治維新的道路。在第五書中,還第一次提出製定憲法的主張,明確了實行君主立憲政治體製的輪廓。

康有為不停地上書光緒,但能送達轉呈的很少,大多數被扣下來了,看不出朝廷有采納變法主張的跡象。康有為感到十分失望,打算離開京師回廣州。光緒的老師翁同龢真誠地挽留了這位維新變法的領袖。與此同時,給事中高燮曾為他上了第一個正式奏薦折,請求聖上召見康有為。由於恭親王等人的反對,光緒帝隻好令總理衙門大臣接見康有為,“詢問天下大計,變法之宜”。在總署西花廳,便出現了康有為舌戰群臣的一幕。

公元1898年一月二十四日下午,李鴻章、翁同龢、榮祿、廖壽恒等官員接見了康有為。接見氣氛嚴肅而緊張。一開始,守舊派大臣榮祿就高談祖宗之法不能變。這次會見進行了三個小時。光緒聽了會見彙報後,非常高興,很想親自召見,直接聽聽康有為的見解,無奈恭親王等人仍以皇帝不見四品以下官吏為由加以阻撓,光緒隻好傳令康有為條陳所見,並進呈《日本變政考》和《俄彼得變政記》。這次會見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康有為取得了可直接上書皇帝的特權。《上清帝第六書》即是產生於這種背景之下。

1898年一月,康有為寫了著名的《應詔統籌全局折》,或曰《為外釁危迫,分割港至,急宜及時發憤,大誓臣工,開製度新政局,革舊圖新,以存國祥呈》。在這篇奏折中,康有為提出了“全變”思想。“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夫方今之病,在篤守舊法而不知變,處列國競爭之世而行一統垂裳之法。”康有為列舉了世界上固守舊製而亡國的國家,前車之轍,猶可鑒也。

康有為主張中國的變法仿效日本的維新製度,因為在世界各國中,日本的許多情況與中國近似。“考其維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義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國是,二曰立對策所以征賢才,三曰開製度局而定憲法。”根據日本的經驗,康有為建議光緒帝,若要變法,宜首先抓以下三件事:第一,大集群臣於天壇、太廟或乾清門,宣布變法維新,“詔定國是”。第二,“設上書處於午門,日輪派禦史二人監收,許天下士民皆得上書。”所有官員的意見,允許直接反映,不得由堂官代表轉達,有“稱旨”的,召見察問,量才錄用,這樣才“下情鹹通,群才輻輳矣。”第三,“設製度局於內延,選天下通才十數人入直其中”,皇上每日親臨商榷,訂立各種新章。按康有力的設想,“既立製度局總其綱,宜立十二局分其事”——法律局、度支局、學校局、農局、工局、商局、鐵路局、郵政局、礦務局、遊會局、陸軍局、海軍局。這個奏折充分表達了維新法的改革主張和施政方針,成了後來指導“百日維新”的變法指南。光緒讀後深受啟發,推行維新變法的意誌日益堅定了。

公元1898年三月,康有為第七次上書光緒帝——《譯纂俄彼得變政記成書可考由弱致強之故折》。康有為鼓勵光緒學習俄國。“惟俄國其君權最尊,體製崇嚴,與中國同。其始為瑞典削弱,為泰西擯鄙,亦與中國同。然其以君權變法,轉弱為強,化衰為盛之速者,莫如俄前主大彼得,故中國變法莫如法俄,以君權變法莫如采法彼得。”這個折子的呈上,在催促光緒痛下決心立即變法方麵,頗有作用。在不斷上書朝廷籲請變法的過程中,維新變法綱領日臻完善,變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光緒皇帝也終於下定了變法圖強的決心。從此,康有為的政治生涯也由僅僅上書言事,不平疾憤呐喊,轉到從事激烈的變法活動之中。

1898年六月,在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的強烈要求下,光緒終於下定決心,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正式變法。光緒皇帝頂著慈禧太後等後黨的壓力,打破清朝皇帝不得召見小巨的“祖宗家法”,特旨召見了康有為。召見前,康有為碰見了榮祿,並告誡這位著名的守舊大臣,非變法不能救中國,召見中,光緒帝頗有興致地聽康有為闡述自己的變法救國主張,並頻頻表示讚同。召見談話非常投機,持續達兩個多小時。召見後,光緒欲重用康有為,終因舊守勢力太大,隻好委他一個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的小職位,準予專折奏事。百日維新的日子裏,康有為充分利用光緒帝給予的專折奏事特權,給皇上提出了許多維新變法主張。他幾乎是每兩三天就寫一件條陳。如果說以前的上清帝書主要是產生社會影響的話,而這時期的奏折則主要是直接影響皇上。

這期間康有為上奏的主要內容為:政治上,尊孔教為國教,選才議政,許民上書,裁冗官,斷發易服改元,開懋勤殿議製度,開製度局等,希望朝廷能破格錄用維新變法人才,建立變法機構。經濟上,勸勵工藝,獎募創新,立商政,開農學堂,地質局,築鐵路,廢漕運,裁厘金等,要求保護工商業,發展新式農業。軍事上,停弓刀石武試,裁綠營,放旗兵,廣設武備學堂,廣購西方新式武器,大練海陸新軍以強中國。文化教育上,廢人股試貼楷法取士,辦學校,譯新書,培養新人才。此外,康有為編纂了一批列國變政考,介紹各國變法情況,總結曆史經驗,以供光緒帝在維新變法中參考。康有為還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力圖將自己提出的變法主張,變成一場全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