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5年八月,康有為就創辦了近代中國第一份維新報刊——《萬國公報》,雙日刊,由扇門大弟子梁啟超等人任編輯。該報主要宣傳學習西方興辦鐵路、礦務、郵政、鑄銀、學校、報館、練兵、勸工、通商、務農等使國家富強的變法措施,著重闡發康有為的變法思想。該報屬免費贈送,每期三千份。開始時,由康有為獨自負擔辦報費用,有時他不得不靠典當衣服來維持報紙的發行。後來該報得到一些官僚的資助。這份報紙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辦報同時,康有為感到需要建立一個組織來推進變法。故經過數月的醞釀,並爭取到翁同龢等人的支持,決定在京師建立強學會。1895年九月,強學會在北京成立。康有為撰寫《強學會序》,闡明成立強學會的宗旨:變法圖強,挽救國家危亡。“普魯士有強國之會,遂報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維新。蓋學以講求而成,人才以摩厲而出。合眾人之才力,則圖書易庀;合眾人之心思,則聞見易通。”據梁啟超介紹,此會所辦之事有五;一譯東西文書籍,二刊布新報,三開大圖書館,四設博物儀器院,五建立政治學校。強學會從成立到解散,不過四、五個月時間,為了適應維新變法的需要,康有為決心“續強學會之舊”,建立新的組織。1898年春,康有為聯絡各省旅京官紳及應試公車,在粵東新館成立保國會。康有為撰寫《保國會序》和《保國會章程》。當以西太後為首的保守勢力要扼殺維新變法運動時,康有為置自己安危於不顧,拚死挽救這場運動。1898年九月上旬,京師盛傳將有宮闈之變。康有為上奏光緒帝,請仿照日本設立參謀本部,“選天下虎黑之士,不二心之臣於左右,上親援甲胄而統之。”九月十六日晚,康有為曾同畢永年談發動政變,以拯救變法運動的設想。鑒於變法失敗已成定局,缺乏實力的光緒帝特於九月十九日發布諭旨,催康有為離京前往上海督辦官報,不得遷延觀望。同時,又讓林旭帶出密詣給康有為,康有為接到密詔後,“跪誦痛器激昂”,馬上找來譚嗣同、梁啟超等人,共同經劃救上之策,哭並且決定由譚嗣同遊說袁世凱出兵勤王。當得知袁不能舉兵挾上清君側時,康有為又想利用大刀王五和湖南會黨發難。隨即他又去拜訪李提摩太,求見伊藤博文,希望通過列強來阻止西太後廢立光緒帝,扼殺維新變法,但是都沒有成功。無奈,康有為隻好於九月二十日淩晨出京,前往塘沽乘船逃走。二十一日,京師發生政變,光緒帝被囚禁,六君子遇難,西太後下令通輯康有為。康有為曆盡艱辛,先逃往香港,後又流亡日本,終於逃出了清廷的追捕。
在日本,康有為與梁啟超等人一起,繼續從事營救光緒帝,拯救維新事業的活動。當時,革命黨領袖孫中山、陳少白等人也在日本,並且打算同康、梁合作,共同推翻滿清。但康有為自認為受過光緒“衣帶密詔”,地位畢竟與孫中山等人不同,加之在政治觀點上也存在極大差異。康有為認為,隻要推翻後黨,救出光緒,中國就有希望,故他對陳少白明確表示,他不 反對滿清。
1899年三月,康有為前往加拿大、英國等地。一方麵積極策動英國政府向西太後施加壓力,以求恢複光緒的帝位;另一方麵則在華僑中加緊籌建保皇組織。1899年七月二十日,康有為等人在加拿大宣布創立“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簡稱保皇會。甚至孫中山興中會的很多人,都被保皇會所吸引,形成了保皇黨同革命黨相互爭奪力量的局麵。在康有為的領導下,海外華僑中竟一度興起了一場頗有聲勢的維新救亡運動。
1900年,由於傳說西太後準備廢立光緒帝,康有為為首的保皇黨將興師勤王提到了最主要的議事日程。此時,義和團運動正風起雲湧,八國列強軍隊侵略中國,天下大亂。康有為認為這正是興師勤王的大好時機。於是他動員了所有的力量,以期一舉成功。康有為親自坐陣新加坡指揮,梁啟超負責各地籌款與聯絡事宜,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人在漢口設立自立軍總機關,專事聯絡會黨、策反清軍工作,並預定於八月九日在長江各地同時起兵。康有為還希望得到列強幫助,但這場興師勤王夢後來也竟成了一枕黃粱。
興師勤工的失敗,使保皇黨的海外活動開始瓦解,保皇會的離心傾向日益嚴重,華僑對保皇會的捐款熱情也有所下降。康有為也陷入苦悶的思索中。以後幾年裏,他的主要活動僅限於遊曆日本、加拿大、英國、香港、新加坡和印度等地,並不時著書研究儒經,繼續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此間,康有為最後完成了他生平最得意的“作品”——《大同書》。
這期間,正是反清革命大發展的時期,不少康門弟子也感受到了革命大潮的影響,覺得隻有用激烈手段推翻滿清,才能實現救國和改革社會的目的。如梁啟超,這位康門大弟子,也開始高唱革命排滿之論。而康有為仍頑固堅持自己的保皇立場,竭力宣傳“用專製之權變法,乃今最適時之靈藥”,認為革命將導致亡國(《康有為政論集》上)。種種跡象表明,這位曾經是救國變法領袖的康有為,此時顯然已經大大地落後於時代,而成為了革命絆腳石。1903年,章太炎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公開激烈地批判康有為的保皇論調。這一檄文,曾在海內外引起過巨大反響。1904年,孫中山也發表《敬告同鄉書》,號召人們“大倡革命,毋惑保皇”。曆史正在拋棄這位不願再前進的保皇派領袖。
1904年~1909年間,康有為周遊列國,遍訪歐美許多國家,繼續尋找救國良藥。這期間他寫下了《歐州十一國遊記》、《法國大革命記》、《歐土政俗總論》、《中西比較論》、《物質救國論》等。1906年,清王朝宣布預備立憲。為此,康有為也於1907年宣布將保皇會改為國民憲政會。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趕跑了皇帝,實現了共和。這是許多先進的中國人奮鬥已久的成果,不少立憲派人士在革命大潮的影響下,也紛紛改變宗旨,拋棄清皇室,讚成共和。唯有康有為仍站在曆史的對立麵,堅決反對民主共和。康有為這個時候雖然無皇帝可保,但他提出“虛君共和”的主張。他認為,行“虛君共和”,可以防止革命和動亂。
1913年冬,流亡海外16年的康有為回到上海。這個時期他的主要活動是主編《不忍》雜誌,出任孔教會會長。辛亥革命後中國的情形,並沒有幫助他校正自己的觀點,相反,他仍然堅持還是隻有皇帝能夠救中國,有時,他甚至還後悔當年他所倡導的變法維新運動操之太急。正是在這種政治觀的支配下,後來他竟然積極參予了軍閥張勳的封建複辟活動,並且被任命為弼德院副院長,賞頭品頂戴,加恩在紫禁城內賞坐二品肩輿。這些活動,又使他這個保皇領袖,成為了“複辟的祖師爺”。
1918年,康有為曾通電呼籲南北停戰,後又建議中國利用一戰勝利之機,收回失去的部分主權;1919年,他通電支持“五·四”運動,指斥曹汝霖、章宗祥等人的賣國行徑。1924年,他則故態複萌,打電報抗議馮玉祥將清廢帝趕出清宮。為表示自己仍忠於“朝廷”的心跡,1927年,康有為不顧年事已高,還特地趕到天津“覲見”末代皇帝溥儀。1927年三月上旬,為謝溥儀為其70大壽的賀禮,
1927年三月三十日,康有為逝於青島寓所,享年70歲。康門弟子,中國著名藝術大師曾這樣概括康有為坎坷而複雜的人生經曆:“功過分明載史冊,詩文彪炳勝當年。”
思想啟蒙運動
康有為不僅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的改革派領袖,而且還是當時思想啟蒙運動的偉大先行者。康有為的思想體係龐大,內容豐富,為我們今天留下了值得研究的貴寶遺產。
康有為的哲學思想,有著豐富的時代內涵。從內容上看,它是當時傳入中國的自然科學影響與初起的中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要求在思想上的反映;從形式上說,它既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繼續,同時又是這一古典傳統在近代的終結。康有為以“元”作為世界之本體,認為天地萬物皆變,宇宙是元氣物質無限演化發展的過程“……其道以元為體,以陰陽為用。理皆有陰陽,則氣之有冷熱,力之有凝流,形之有方圓,光之有白黑,聲之有清濁,體之有雌雄,神之有魂魄,以此人統物理焉。以諸天界,諸星界,地界,身界,魂界,血輪界,統世界焉。” “元者,氣也。”。由此康有為得出結論,“變者天道也”,“變”是宇宙的普遍規律。沒有運動變化,就沒有天地萬物的存在。而天地萬物就存在於運動變化之中。康有為的這種宇宙演化發展觀,就推翻了多少年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封建哲學思想體係,從而為維新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康有為,是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改革的先行者、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其一生活動波瀾壯闊,堪稱一代巨人;其思想著述博大精深,不愧民族瑰寶。盡管他曾在晚年落伍,但他在當初所點燃的變法火炬,至今仍能使人察其餘熱。他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位既極度輝煌而又充滿矛盾與坎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