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篇 梁啟超
梁啟超(1873年~1929年),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字卓如,一字任甫,人稱任公,號飲冰子,或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生於新會縣南西江入海口半島上的熊子鄉茶坑村。祖父名維清,字鏡泉,秀才,為縣學教諭。父名寶瑛,字蓮澗,科名不得誌,教讀鄉裏。中國近代資產積極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動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公元1894年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上述光緒皇帝即著名的“公車上書”,他是維新變法的主要領袖,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後主要充實教育和學術研究,在多個領域取得豐碩的成果。
上書變法
梁啟超幼從家庭及城鄉多師受學,6歲讀畢《四書》、《五經》。“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三十自述》)。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自稱“自17歲頗有術於中外強弱之跡”(《適可齋記言記行·序》)。光緒十四年(1888年)起,肄業於廣州學海堂(道光四年兩廣總督阮元所建立),仍為乾嘉以來正統派“漢學”及詞章之學。光緒十六年中舉人。此年秋,他和學海堂同學陳千秋,同奉南海康有為為師。康有為“取其所挾持之數百年無用舊學更端駁詰,悉舉而摧陷廓清之”,“自是決然舍去舊學,自退出學海堂”。康有為講學於廣州長興裏萬木草堂,梁啟超從康有為始習經世致用之學,包括今文經學、史學、西學乃至佛學,思想為之一變。康有為著《新學偽經考》、《孔子改製考》等,梁啟超並參與校勘、分纂。
??? 光緒二十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舉國悲憤。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中日和議成,梁啟超隨同康有為聯合各省舉人1300多人上書清廷請變法;七月,發起並領導京師的強學會,主辦《中外紀聞》,每日作一篇數百字短論。這是梁啟超辦報的開始。光緒二十二年,他和汪康年、黃遵憲等在上海創辦《時務報》,七月一日發刊第一冊,發表《論報館有益於國事》一文,並開始連載著名的《變法通議》,主張“廢科舉,興學校,亦時時發民權論”(《清代學術概論》二十五)。同年撰《西學書目表》,搜羅、總結20多年前舊譯西學著作約300種。光緒二十三年十月,應湖南巡撫陳寶箴、督學江標之聘,主講長沙時務學堂。講學“以《公羊》、《孟子》教,課以劄記;學生僅40人,而李炳寰、林圭、蔡鍔稱高才生焉”。他的講學對湖南的學風和士氣的激勵以及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的發展,影響深廣,為統治集團頑固派所嫉視。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八月,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變法維新運動失敗,譚嗣同等六君子殉難。梁啟超於九月流亡日本,作《去國行》。從此,梁啟超居留日本,先後奔走夏威夷、南洋、澳洲、美洲各地,與康有為建立保皇會(1899~1900),創辦《清議報》(1898.11,旬刊)、《新民叢報》(1902.正月,半月刊)、《新小說》(1902.11,月刊)等期刊雜誌,堅持改良主義立場,宣傳君主立憲,反對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到光緒三十一年中國同盟會成立,他和革命派辯論立憲主張日益激烈。但梁啟超同時以開通民智、改造國民思想品德為己任,集中外曆史文化於一身,努力於“新學”即西方社會科學的介紹,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的整理和曆史文化的研究,對動搖舊思想、舊文化,也起了廣泛影響。光緒三十二年七月,清政府下詔預備立憲,梁啟超遂趨向實際運動,與熊希齡、蔣觀雲、徐佛蘇等進行組黨活動。次年九月,成立“政聞社”,出版《政論》雜誌。宣統二年(1910年),又辦《國風報》。
宣統三年十月,革命黨人武昌起義,推翻了2000餘年的封建專製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次年(1912年)三月,北洋軍閥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果實為袁氏所竊取。梁啟超於九月由日本返國,備受各界歡迎。十一月創辦《庸言報》。他對袁世凱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通過袁世凱的統治可以實現他的改良主義的政治理想,因而熱心從事政黨活動。先參加黎元洪為首的共和黨,又合並共和、民主、統一三黨為進步黨,黎元洪為理事長,梁啟超和張謇等為理事。1913年七月,熊希齡為國務總理。九月,梁啟超為司法總長。1914年二月,為幣製局總裁。次年八月,楊度等發起籌安會,鼓吹帝製運動,暴露了袁世凱陰謀建立袁氏王朝的野心。梁啟超作《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與蔡鍔等發動護國之役,反對袁氏稱帝。反袁運動結束,輯《盾鼻集》。1916年六月,袁世凱羞憤死,黎元洪繼為大總統。梁啟超又與袁氏舊部幹將馮國璋、段祺瑞合作。次年7月,馮國璋代理大總統,段祺瑞內閣成立,梁啟超為財政總長。同月,他通電反對張勳複辟,後即參與馮、段討伐複辟之役。同年十一月,由於馮、段內部矛盾,國務總理段祺瑞辭職,梁啟超亦辭去財政總長。從此,他離開了上層政治活動而致力於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