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對美國說“不”!(2 / 2)

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為化解來自美國的敵意和警惕,從戈爾巴喬夫時代開始,莫斯科就一直孜孜不倦地做著努力。到了現在,不僅華約解散了,蘇聯解體了,共產黨下台了,俄羅斯人以為,都脫到“光屁股”了,都裸奔了,該夠了吧。但莫斯科多年來做的遠遠不能滿足美國的胃口。上世紀90年代,克林頓發動北約東擴,再一次沉重打擊了俄羅斯人融入西方的幻想。俄羅斯發現,美國及整個西方壓根兒就沒有過可以擁抱俄羅斯的胸懷,華盛頓想的是如何趁俄羅斯之危,把俄拖入西方資本主義的體係中來。今天,俄羅斯如果要讓美國和西方喜歡,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在國內推行符合西方標準的民主政治,在核裁軍問題上聽從華盛頓安排,俄羅斯的能源對西方徹底廉價開放,允許俄羅斯為數眾多的小自治共和國“民族自決”,在伊朗、敘利亞等國際問題上對西方絕對配合,等等。隻有這樣的俄羅斯,才符合美國的“無害化”標準。進入普京時代的俄羅斯,對美國和西方斷然說“不”,其結果,俄羅斯同西方的關係疏遠了,西方恢複了對俄羅斯的意識形態批判,俄羅斯被重新定義為“專製國家”。雖然當年冷戰時期蘇美戰略對峙不複存在,但莫斯科要改善同華盛頓的關係一點都不比20年前更容易。

莫斯科與西方之間的故事在於告訴世人,像中俄這樣的大國,要靠讓步順從是永遠換不來西方的“真誠對待”,一個軟弱的對手,永遠不會贏得對手尊敬,相反隻能任人宰割,委曲求全。與美國“搞好關係”,必須跳出傳統思維框架,必須創新。中國要敢於向美國亮劍,要敢於對美國說“不”。這正是本章著意要寫的,作者試圖要告訴的是,中國已從國力中等的地區國家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強國,到21世紀30年代的某個時點也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強國。她在進入新市場進程中取得了經濟的、政治的和軍事上的影響力。但自蘇聯解體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的指導方針在很多年一直沒有發生太大改變。中國領導人的政治理念一直沒離開鄧小平的戰略原則: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的“24字”方針。中國在國際問題上拒絕任何對抗和充當領導角色。中國雖被譽為新興超級大國,但實際上在國際舞台上仍是二流角色。更準確地說,中國甚至要嚴重依賴與俄羅斯的互動,隻有在和俄羅斯互動中中國才會有底氣。但近年的多起事件表明,中國的外交理念已過時且具有明顯的缺陷。中國如今在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無法繼續隱藏於別國影子下。在國際問題上是如此,在對待美國的問題上,也是如此。未來,在涉及到中國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中國應丟掉舊有模式。

針對美國祭出的“重返亞洲”新軍事戰略旗號,中國應當爭鋒相對旗幟鮮明地說“不”。對美國說“不”,正是我們本章要詳盡分析的。在本章,作者還將對中國韜光養晦策略、不結盟政策、建立軍事基地、攸關中國的國家核心利益(包括海南、中東)等一些重大且敏感的問題,都作了獨到的有見地的分析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