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對美國說“不”! 呼喚嶄新的中國軍事變革
中國一天都不想打仗,但是中國必須為未來可能到來的中美對抗做好軍事上的準備。中國在未來二十年內外要實現從富國到強國的轉變,從區域利益到全球利益的轉變,軍事戰略也要不失時機地從以防為主到攻防兼備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中國是美軍的主要對手。美國是軍事技術、軍事理論先進國家,因此,對美軍戰略變化無論怎樣重視都不為過。中國必須進行軍事戰略的革命性變革,以適應未來可能發生的重大時局的變化。在談論變革前,讓我們先把握以下當代戰爭模式的巨大改變:
一、從海洋方向來的敵方,可以根本不急於采取傳統的大規模兩棲登陸入侵,而可以先停留在對方海岸線以外較遠距離,先以強大的空中力量和海基各種導彈對目標國沿海和縱深各重要目標發起強烈空中打擊。敵海上火力打擊範圍遠遠超出海岸地麵火力和岸對艦導彈的回擊範圍。傳統飛航式岸對艦導彈射程最大不過300公裏左右,地麵部隊的火炮射程更短,即使是新式遠程火力也不過在200公裏左右。然而敵方航空兵和巡航導彈的打擊範圍卻可達1500公裏,遠遠超出地麵岸防火力的打擊範圍。按這種情況發展,戰爭將形成一種海洋進攻方對陸地單純防禦方進行單向攻擊的局麵,即敵方可以在我海岸火力範圍之外打擊我方沿海多個重要目標,而我方卻不能有效打擊敵方在海洋上的重要目標,而隻能最多擊落敵來襲的一些戰機和導彈,對敵殺傷效果遠遠不如敵方對我沿海重要節點目標進行打擊的效果。這一點不但在傳統飛航式岸對艦導彈時代如此,在我國研製成功具有突破意義的彈道式岸對艦導彈之後,雖然射程和突防能力大幅度提高,具備了在同樣範圍打擊敵方艦隊的能力,但仍不能完全扭轉保守的戰略思想帶來的不利局麵。其主要原因是:
(1)我方沿海重要節點目標大部分是地麵固定目標,諸如重要發電廠、核電站、港口、機場、鐵路樞紐等目標不可能變成隨時靈活轉移的機動目標,我國的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更不可能從沿海地區移動走。敵方可以通過事先偵察圈定我方大部分目標位置,而且一經確定就很少有改變。而敵方航空母艦編隊和艦艇卻是機動目標,可以隨時不斷改變位置,我方獲得的敵方艦隊位置情報信息隨時有可能過時。如果情報信息不準,敵方艦隊已經根本不在原有位置,那麼岸對艦彈道導彈也可能找不到目標而失效。
(2)如果敵方掌握了我近海的製空權,則可利用飛機隨意偵察我方沿海目標,不斷掌握最新信息。而反之,我方飛機卻無法有效偵察敵方艦隊最新情況。在世界海軍軍事規律中,有一條世界各軍事大國、不分東西方陣營都公認的定律:在飛機可到達的海區,沒有製空權就沒有製海權。如果我近海的製空權被敵方掌握,則我方艦隻也無法有效地遂行偵察監視敵艦隊的任務。即使是隱蔽性較高的潛艇,如果我方失去製空權,敵方可以派出大量反潛機密集巡航,撒布大量聲納浮標,防止我潛艇掌握其準確行蹤。尤其是由於水下通訊技術的限製,即使發現敵艦隊蹤跡,我方潛艇在向後方指揮部通訊報告敵艦隊行蹤時仍需上浮到較淺深度才可進行,而且無線電通訊或水聲通訊都會發出敵方可探測的信號,可能引敵前來搜索攻擊。如果我方完全喪失海區製空權,敵反潛機可以肆意搜索攻擊我潛艇,我潛艇的行動也將麵臨極大困難。而在茫茫海洋之上,不可能依賴傳統的偵察員化裝抵近偵察。如我方派出偵察船冒充民用船隻抵近偵察,敵方可采取直升機大範圍外圍警戒,禁止一切船隻靠近艦隊的策略保證行蹤安全。實際上,在各次戰爭裏,以美國艦隊為代表的強大海上力量也已經展示了這一做法。至於用衛星監視敵方艦隊行蹤,的確是一個較好的、受敵方反製相對較少的辦法。但是,太空中的衛星偵察受雲層厚度和衛星自身運行軌跡影響更大,靈活性略有不足,存在一定的盲點,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實時傳送回地麵上存在一些重要難點,難以做到後方指揮中心隨時掌握敵情,信息傳遞有一定滯後性。
所以,事實是非常清晰的:如果沿海方向製空權被敵掌握,我方對敵艦隊位置情報信息的獲取將非常困難,麵臨信息權失手的問題。如果這樣,在情報信息失靈的情況下,我方岸對艦彈道導彈也難以及時有效地知道敵目標在哪裏。
由此可見,如果敵方掌握了我近海製空權製海權,就可以長時間較為自如地向我方發動單向打擊型的空中突擊,將造成我實力一步步被削弱。在這個過程中,海岸上的大量飛航式岸對艦導彈和海岸地麵守備部隊難以打擊到海上之敵,相反,敵方不但可以在我海岸火力範圍之外從容打擊我沿海C3I係統、通訊基礎設施、防空重要節點、政府領導機關、電力設施、交通樞紐、國民經濟重要設施等重要目標,封鎖我對外海上貿易道路,還可以通過高強度的空襲不斷削弱我方海岸防禦部隊和岸基導彈部隊。我方海岸防禦部隊和岸基導彈部隊將處於難以打擊敵人、隻能幹挨打的狀態。尤其是我方位於大陸海岸線以外的各列島和群島要塞區,許多自身都無淡水供給,依賴海上運輸船隻定期補給。此時如果敵不馬上登陸,我方地麵部隊不但無法對敵海上部隊進行作戰,而且還麵臨著嚴峻的敵通過空中遮斷打擊我運輸船隻、切斷我守島部隊補給的危險。守島地麵部隊人數越多,對於定期補給依賴越嚴重,運輸船隻被敵空中遮斷擊沉的風險越大,守島地麵部隊斷水斷糧危險越大。敵有可能僅通過長時間空中遮斷、切斷補給,就迫使我軍處於不戰自亂的困境。
如果敵通過長時間空中戰役達成此階段目標之後,對我發起大規模兩棲登陸入侵,但此時我方海岸防禦部隊和岸基導彈部隊有可能已受到嚴重削弱。並且由於海岸守禦體係不可避免地分兵守禦沿廣大海岸線的各個節點,仍存在戰線過寬而可能被敵集中兵力突破一點,隨後實施包抄迂回,向縱深發展的危險。日俄戰爭中俄軍固守堅固的旅順口要塞區,但被日軍從遼東半島後側登陸切斷了後援和補給,經過激烈血戰後,最終俄軍仍戰敗。日本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清朝軍隊雖然在威海等地修建了完善的炮台和要塞設施,北洋艦隊龜縮劉公島基地以保存實力,但仍被日軍在威海要塞區範圍以外的榮成灣實施登陸,包抄切斷了威海的後路,最終威海失守,清朝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這都是必須借鑒的曆史教訓。現代戰爭中空軍和海軍機動力的大大提高,使掌握製空權製海權一方在選擇沿海登陸突擊點和突擊時機時具備更強的主動權和突然性。如敵具備高優勢的空中力量保證,則敵在我海岸線一點處集結兵力登陸入侵的速度,可能快於我陸軍部隊在毫無空中優勢的情況下在陸地上調動馳援的速度。
新的時代必然有新的形勢,新的形勢需要新的策略。勇於緊密把握新軍事變革,才有可能立於勝利位置。在今天戰爭手段已突飛猛進的形勢下,如果仍然想依靠過去的近海防禦和近岸防禦,逡巡在近海、站在岸上防禦海洋,已經是非常脫離現實的了。中國海軍和空軍隻有大膽地進入遠海,以遠海為家常地點,以掌握海權和空權的戰略思想來要求自己,平時在遠海訓練,平時以在遠海實戰的標準來錘煉自己,鍛造在遠海戰鬥能力,才能有效地保衛祖國的海疆和海權。如果今天仍有人認為依靠近海防禦和要塞區防禦體係可以保證國家海洋方向安全,實屬食古不化,對現代化戰爭毫無深刻認識。
二、當代全球軍事的風向標杆是美國。而現在美國正在積極建設的反導係統,無論在美國本土、歐洲和亞洲,都已對中國核力量構成了直接而現實的威脅。根據專家估測,中國現在僅有180-200枚核彈頭,其中隻有40-50枚能夠打到美國本土。另外,中國缺少戰略導彈襲擊預警係統,因而本國核力量非常容易遭到美國先發製人的毀滅性打擊。盡管中國還有上百枚中程導彈,但不會對美國構成太大威脅。美國潛艇部隊的主力戰鬥群主要部署在太平洋,而不是美蘇冷戰時對抗激烈的大西洋。美軍在太平洋基地部署有8艘戰略導彈核潛艇,有192枚潛射彈道導彈,其中156枚隨時可以投入戰鬥。美軍在大西洋國王灣基地隻有6艘核潛艇,其中4艘已戰役展開,共有144枚潛射彈道導彈,其中96枚隨時都能發射。美國大約有130枚潛射彈道導彈,可攜帶500多枚核彈頭,隨時能在10-15分鍾內落到中國境內,對中國核導設施進行毀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