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對美國說“不”! 呼喚嶄新的中國軍事變革(2 / 3)

雖然美軍的武器裝備研發和采購費用將在未來10年將削減到1790億美元,同比下降12%。但是五角大樓仍然準備繼續采購最新型武器裝備。美軍計劃斥資476億美元采購飛機、直升機和無人機,包括29架F-35、26架F-18、43架無人機、21架V-22“魚鷹”飛機。計劃采購196枚“戰斧”巡航導彈和D-5潛射彈道導彈。準備投入226億美元,建造2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2艘“弗吉尼亞”級核潛艇、4艘瀕海戰鬥艦和1艘航母。

美軍在反導項目建設上更是不遺餘力,2013財年計劃撥款97億美元繼續打造反導盾牌。其中13億美元用於采購29枚“標準-3 Block 1B”攔截導彈,生產另外24枚同型導彈。9.03億美元用於采購波音公司生產的戰略反導係統。7.77億美元用於戰區反導係統建設,7.63億美元用於采購84枚“愛國者PAC-3”攔截導彈,4.01億美元用於美國、和意大利、德國聯合打造的中程增程防空係統。而在五角大樓80億美元的太空項目撥款中,將有9.5億美元用在監視洲際彈道導彈發射的反導衛星上。現在,反導項目支出約占五角大樓總體預算的1.5%,約占所有新武器和軍事裝備研發和采購費用的5.5%。可見美國極其重視導彈防禦問題,即便是在大幅削減軍費的情況下,也在盡可能地加大反導投入。

鑒於上述,在未來可能的軍事對抗裏,中國必須以美國及其盟軍作為假想敵,站在科技強軍的戰略高度,以建設一支能夠打贏美國的高科技情況下的局部戰爭為目標而進行的軍事變革。經過上世紀80年代的軍隊精簡,到90年代的強軍思想,在到2010年,經過買與創、建,中國的軍事變革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批殺手鐧武器列裝部隊,使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獲得巨大提升。包括類似於美國戰斧的巡航導彈長劍10、可以攻擊航母等大型船隻的東風21D、具有三代半水平的殲10、11,具有區域導航能力的北鬥係統、以及潛艇、中華神盾、空中預警機、能夠發現隱形戰機的雷達係統、殲15、20,東風41A,神舟係列、激光、導彈防禦、衛星攻擊能力等等,使中國軍隊具有了強大的區域拒止能力。

在未來可能的軍事對抗中,中國應當建設一支什麼樣的軍隊、如何建設軍隊的問題,這是需要中國軍事理論上做出重大創新的關節點。簡單地說,就是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中國軍隊長期以來堅持的以“人民戰爭”為主體的戰鬥力生成模式,加快向“技術先導,體係合成”的新型戰鬥力合成模式轉變,緊緊跟上以美國為基準的世界和時代軍事發展前沿,努力把中國軍事戰鬥力建立在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軍隊素質的基礎之上。為此,中國必須發揮集中精力辦大事的優勢,舉全國之力,加快推進戰鬥力生成方式的曆史性轉變。

一是要支持進一步增加軍費開支。由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由重視人力向重視科技轉變,需要加大科技和裝備投入。錢是轉變戰鬥力生成方式的基礎。因此中國應該進一步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堅持以高於GDP的增長速度的速度,擴大軍費開支,為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方式提供物質基礎。軍費開支占GDP的比例,應該達到3%的世界平均水平。較之美國的4.7%,仍然是一個低水平。

二是要進一步推行軍民結合,加快科技創新步伐。軍工技術可以向民間轉移,民間技術也可以在戰時變為軍用。進而,把民間科技優勢同軍隊科技優勢密切結合起來,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同時,加快軍事科技發展步伐。

三、由積極防禦戰略轉變為攻防兼備戰略,由以陸軍為主戰略轉變為以海空軍為主戰略,突出擴大攻防縱深、突出海空對抗、保衛全球利益三個關鍵環節。

關於陸軍,我多說兩句。曆史上,陸軍一直被稱為“老大哥”,並孕育了海軍、空軍等作戰力量。多少個世紀以來,陸戰勝則戰爭勝、陸軍強則軍力強。然而,自上個世紀末,在新軍事變革的浪潮中,陸軍的這種顯赫地位遭受了嚴重挑戰,在“超視距作戰”、“遠程精確打擊”、“快速決定性作戰”等戰爭新理念衝擊下,“陸軍弱化”、“陸軍過時”、“陸軍解散”等言論頗為流行。

持“陸軍過時論”的就有以前曾崇尚大陸軍主義的俄羅斯軍事學術界。頗有名氣的俄羅斯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斯裏普琴科將軍,在2002年出版的《第六代戰爭》和《非接觸戰爭》兩本著作中斷言:“第六代戰爭”是典型的“非接觸式”戰爭,2010年至2020年間陸軍作為一個軍種將不複存在。2002年5月,斯裏普琴科率俄羅斯軍事代表團到中國訪問,在交流座談中,他直言不諱地表示,假設在2010年前後中國被迫進行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將會突然發現擁有的百萬陸軍已毫無用處。盡管後來中國和俄羅斯陸軍都沒有按照斯裏普琴科描繪的方向發展,但其觀點產生的影響無疑是十分巨大的。

不僅是斯裏普琴科,連美國著名的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持“陸軍過時”的觀點。他在2000年至2006年擔任國防部長期間,多次表示今後“美國步兵將不會在任何地方進行戰爭”,[c174]並主張推行新的改革方案,大幅度壓縮陸軍。

危言盡管聳聽,卻並不全無道理。在以“精確作戰”為標誌的信息化戰爭時代,陸軍傳統的作戰理念、保障方式的確有些過時。以至於南斯拉夫陸軍、伊拉克陸軍在科索沃和伊拉克兩場戰爭中,都隻能藏匿於山林和沙漠,發揮不出任何作戰效益。毋庸置疑,信息化戰爭已經結束了陸軍獨領風騷的時代,將其帶到了全維一體聯合作戰的十字路口。在這個曆史十字路口,陸軍要做到兩點:一是認準路;二是快速領先通過。走錯路或猶豫不決,都將付出慘痛的代價。因此,在各種作戰力量重新洗牌,聚能重組的過程中,陸軍改革勢在必行:

(1)建設攻防兼備型軍隊。中國軍隊一直是以防禦(包括積極防禦戰略)戰略做為基本戰略方針。今後,必須將先發打擊、出境作戰、海外駐守和敵國占領等與國土防禦一起作為主要作戰樣式。

(2)海空軍為主。中國軍隊一直是以陸軍為主,海軍、空軍配合陸軍作戰,今後,除多軍兵種配合以外,海空軍要能夠獨立承擔和完成戰爭戰役任務,並形成多以海軍和空軍協同作戰為主的作戰樣式。陸軍、二炮將以威懾、防守和支持、協助為主要任務。值得強調的是深化空軍轉型建設理論和重大現實問題研究,構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空軍戰略指導理論體係和信息化作戰理論體係。根據空軍戰略要求和戰役空軍任務要求的格局,淘汰老舊裝備部隊,發展新型作戰力量,在體製編製調整上實現新突破;強化信息主導、綜合集成觀念,著力構建精幹高效的空軍攻防作戰力量體係,提升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進行綜合保障配套建設,注重係統集成,提高情報、通信、領航、氣象、電子對抗,工程維護和搶修救護等諸方麵的綜合保障效能。

按照空天的戰略定位,確立“塑造空天優勢、控製空天危機、打贏空天戰爭”的戰略指導思想,突出空天製衡,增強戰略積極性、靈活性和有效性,加速實現向空天一體型空軍的戰略轉變。未來以“天基信息進座艙”為重點,著力形成天基信息支持下的航空空間攻防作戰能力;以高超聲速飛行器為重點,以臨近空間作戰能力建設為突破口,初步建設空天一體化武器裝備體係;發展現代防空反導體係,擴大空天活動範圍,提高戰略疆域空天監視能力,加速構建國家空天防禦體係;加強戰略預警建設,完善對地表空間的監控、管理體係,發展空中進攻力量,形成“以空製地”、“以空製海”的強大威勢,提高塑造並保持空天戰略態勢,遏製空天現實威脅,促進地區及至全球空天局勢穩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