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構建空地一體的作戰指揮平台,提高基於信息係統的體係作戰能力。空軍針對信息化戰爭體係與體係對抗的客觀實際,強化信息主導、綜合集成觀念,著力建設空地一體化作戰指揮平台,提升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控製能力。隨著空警-2000、空警-200等新型裝備投入使用,構建了“四網一體”的指揮信息係統,實現空中戰場的情報信息融合、快速處理與有效分發,使指揮機構、空中戰機、地麵防空兵器實現偵察與反偵察、幹擾與幹擾、打擊與反打擊、空襲與反空襲等行動的信息共享與聯合作戰,體係攻防作戰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主戰裝備更新換代,實現機械化與信息化的複合發展。殲-10、殲-11、蘇-30、殲轟-7等一大批新型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等主戰飛機陸續列裝部隊,預警指揮機、電子幹擾機、空中加油機等作戰支持飛機形成作戰能力。超視距攻擊、矢量近距格鬥、精確對地打擊、電子軟硬攻防等信息化武器亮劍長空。通過引進與研製新型防空導彈武器裝備,中國空軍已經形成高中低空、遠中近程防空火力配套的作戰體係,信息化作戰能力大幅提升,具備抗擊多目標能力與一定反導能力,初步實現了由防空型向防空反導型的轉變。今後,隨著殲-20等新型戰機的列裝空軍,還將實現三代戰機向四代戰機的突破,邁入隱型空軍的行列,衝向信息化空天決戰的新高度。
(4)擴大攻防縱深。進攻作戰時,要將中國軍隊的打擊能力擴展到敵國,在敵國作為主要戰區,要將主要敵軍在中國周邊的兵力部署(兩島鏈)作為第一波次飽和打擊對象,經一至三波次打擊,使其大部失去對中國近海和領土的進攻能力。防守時,將軍隊的防禦前沿前推至1000公裏之外,在1000公裏、500公裏和200公裏構建三道防禦陣地(網),形成天、空、海、陸和網絡立體多維的攻防體係。
(5)突出海空對抗。針對美國對中國實施“海空一體戰”的構想,中國軍隊必須優先發展海空軍,形成相對優勢的海空對抗能力。在中國沒有海外陸地駐軍的情況下,1000公裏和500公裏的攻防區域內,要在二炮支持下、主要依靠海空力量完成攻防任務;在200公裏的攻防區域內,要在陸軍的支持下、也是主要依靠海空力量完成攻防任務。
(6)保衛全球利益。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國家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中國全球利益已經形成,中國軍隊必須具有保護中國全球利益的能力。中國軍隊的“軍事能力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適應”這一現象必須盡快改變,保衛全球利益,主要依靠三種手段實現,一是發展遠洋海軍和戰略空軍,二是實施海外駐軍,三是實施戰略結盟。
四、戰略編組。進行軍事改革和改組,由以陸軍為主轉變為以海空軍為主,適當縮減陸軍、加強海軍空軍、強化第二炮兵三個關鍵環節。
(1)戰略編組。增編陸軍司令部,四總部擴大海空軍、二炮機構人員;海軍、空軍獨立承擔和完成戰爭、戰役任務上升為主要職能;陸軍由七大軍區改編為四大或五大戰區等。
(2)軍種規模。全軍230萬人精減為200萬人(依筆者之見,甚至更少),軍種人員比例為陸軍50%,海軍25%,空軍15%,二炮5%,總部、保障及動員機構5%。陸軍精減的人員主要是非戰鬥單位和整編後的多餘指揮機構,戰鬥部隊可采取減員不減編製的辦法,可分一、二、三類編製,如一類集團軍滿員率100%(每戰區1—2個,可隨時參與戰爭),二類人為人為集團軍滿員率70%(每戰區1個,占可在三個月內參與戰爭),三類人為人為集團軍滿員率40%(每戰區1個,可在4—5個月內參與戰爭),加上預備役部隊50萬人以上(每戰區10個師,可在半年內參與戰爭),滿員後可達200萬人。
(3)發展順序。今後2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優先順序應為:海軍,空軍(含天軍),二炮,特殊兵種(網絡戰軍等),陸軍。海軍重點發展航母艦隊、戰略核潛艇和海軍航空兵,空軍重點發展第四、五代戰鬥機、戰略轟炸機、大型運輸機(含加油、預警機)、無人機和地空導彈,二炮重點發展遠程核打擊力量、打擊敵航母力量和分導、突防能力,陸軍重點發展信息化重裝師、陸航旅(每戰區要有1—2個)、防空旅和特種作戰旅。
五、戰略實施。進行二十年規劃,近期2015年,遠期2020年,遠期2030年。
近期:初步形成新的戰略思想體係,完成戰略編組,軍費在2010年基礎上實現增加一倍,海軍形成兩個航母戰鬥群和新一代戰略核潛艇服役,空軍四代戰機服役、實現以三代戰機為主體的作戰體係,陸軍初步完成信息化建設、在新的戰區編組下初步形成攻守兼備的能力,二炮新一代戰略核力量初步形成戰鬥力。
中期,全麵實施新的軍事戰略,軍費在2015年基礎上實現增加一倍,海軍形成三個航母戰鬥群和新一代戰略核潛艇達到4艘,空軍新一代戰略轟烽機服役、實現以四代戰機、三代半戰機為主體的作戰體係,陸軍完成信息化建設、在新的戰區編組下形成攻守兼備的能力,二炮新一代戰略核力量形成戰鬥力。
遠期。軍費在2020年基礎上實現再增加一倍,超過美軍,海軍形成五個航母戰鬥群(其中有兩個核動力)和新一代戰略核潛艇達到6—9艘,空軍形成以新一代戰略轟烽機、四、五代戰機和無人機為主體的作戰體係,陸軍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升、攻守兼備的能力大幅增強,二炮戰略核力量達到英法之和、接近俄羅斯、美國的三分之二左右。
最後,值得指出的是,一支有效的軍隊遠遠不隻是閃亮的裝備。自1979年中越戰爭以來,解放軍就再也沒有展開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中國軍事文獻常常描述的是一種良好的願景,而非解放軍現有能力。例如,在媒體中頻頻曝光的解放軍羅援少將可能會指出美國依賴太空和網絡支持的問題,並建議解放軍必需抓住這些漏洞,但這卻不是解放軍真正有這樣做的能力。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大的問題毋寧說是幾十年沒有一次實戰的經曆,尤其是沒有在現代化狀態下打一場局部戰爭。這可能是一個致命的軟肋。長久的和平對中國軍隊並不一定是件好事,它麻痹著國人和軍隊。假如中美明天就在戰場上兵戎相見,在一個歌舞升平的時代,讓從未有經曆實戰的將士,讓沒有戰爭準備的軍隊去迎接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到牙齒的軍隊,後果可想而知。又假若這是一場美國精心準備的大規模入侵,中國國家安危又將拿什麼去維係。從任何一個角度看,解放軍太需要一些區域戰爭,通過一連串的小戰爭來確保軍隊的戰鬥力,來協調軍隊聯合作戰的能力,來應對美國強大的空海一體的飽和攻擊。中國海軍需要有拒敵於千裏之外的本領,中國空軍需要有遠程奔襲並打擊敵對的技能,中國陸軍需要有遠程機動跨區作戰的高超水平,人民解放軍同樣要有在敵國縱深打贏戰爭的的能力。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用實戰來證明其有效性。反觀美國,美國用不間斷的戰爭保持了它戰爭理論的世界領先性。二戰結束至今,美國從未遠離過戰爭。理論的先進性讓美國大兵始終走在世界戰爭前沿,豐富的現代戰爭讓他們懂得如何更好地駕馭戰爭,並在戰爭中取勝。
總之,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地位迅速提升,需要與之匹配的軍事力量來作為可靠而有效的保障,來保證中國未來崛起的安全。這種軍事力量,不是一味的軍事演習和展示裝備所能獲得的。南宋的富裕沒能阻擋住金人的鐵騎,大清的黃金換來的是列強的肆無忌憚。在沒有可靠有效的國防安全保障的情況下,中國一切發展都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