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連線由眾議員傅伯士(Randy Forbes)倡議成立,這位來自佛吉尼亞州的共和黨人在他傳發的新聞稿中指出,近年來,美國各界都將注意力放在伊拉克、反恐、朝鮮、伊朗等議題上,以致“幾乎沒有人真正了解全球的變化趨勢”,這種趨勢就是“中國的變化。在未來10年會影響到美國的經濟和防衛”。據他觀察,中國已經盤算如何與美國打交道,可是美國卻還沒有準備好。所以他和國會的同僚希望通過成立“中國連線”來促使各界認真思考有關中國的種種,以深入了解中國在未來有可能對美國產生影響,從而訂定對策。
傅伯士和他的同僚於2006年5月27日在北京舉行了記者招待會,他說,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國內生產總額在未來15年可望增加3倍,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與日俱增,軍事現代化也令全球矚目。有了“中國連線”,國會將有更多、更深入的討論空間,共同研究中國崛起對區域及全球可能產生的影響。
2006年1月,美國參議院成立了“參議院中國工作小組”,同樣旨在更好地了解中國。近來,美國國會還舉辦了一係列與中國有關的聽證會。同時,美國國會訪華的人數也在迅速增加。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訪華的美國參眾兩院議員有20餘批,總數達到近百人。而2006年3月,連舒默和格雷厄姆這樣曆來對華態度強硬的議員也主動訪問了他們“從未踏足過”的中國。參議員鮑卡斯也提出:“我希望新設立的美中經濟戰略對話能夠真正、持久地圍繞著美中關係來進行。這種對話一定不要隻局限於政府,還必須包括重要的國會層麵。”[c189]
自那時起,每年來中國訪問的參眾議員絡繹不絕,越來越多的議員認為,“中國正在成為一個願意傾聽和對話的國家”。[c190]
在傳媒方麵,美國國內充斥了大量對華不負責任的報道。但在“美中互信”的國際研討會上,會議組織者、洛杉磯加洲大學教授理查德德德德.鮑姆卻堅持說真話,“我們的媒體對中國抱有成見,反複報道持不同政見者被監禁的消息,就好像這是中國唯一的新聞內容。另一些人則把中國在美國媒體上的形象歸咎於它本身內在的神秘性,這妨礙了西方記者報道中國新聞的公平性。幾乎每個人都認為不應摻入偏見的美國媒體可以做得更好,這有助於緩和美中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但是遺憾的是,西方新聞界過於沉湎於負麵的、非常膚淺的、一次次重複的陳腐故事。為什麼大眾傳媒不能提供比較確切、比較細致、較少種族優越感的報道和評論,從而給中美關係的辯論注入更多常識和高明的見解呢?如果我們自己的媒體要成為優秀的倫理道德標準,它就有義務為比較冷靜、比較有根有據、比較了解情況的辯論提供基礎。”[c191]
在美國,鮑姆是一位受人們普遍尊敬的中國問題學者。
近年來,美國國內甚至出現了媒體對華客觀報道增多。美國《新聞周刊》2008年第一期發表的題為“大家都沒注意到的重要情況”的文章稱:
“隨著‘姚明現象’的出現,美國媒體對中國方麵的報道也在改變以往的‘少而偏’現象。記者接觸的幾位專家都表示,他們體會到,近年來美國媒體的最大變化是有關中國的報道變得比較深入,題材也相當廣泛,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教育、環境、醫療等,可以說無所不包。”
美國肯特大學中美問題專家李洪山副教授說,以往美國對中國的報道大多集中在政治和經濟方麵,現在可以說是方方麵麵全都有了,正麵的、客觀的報道也隨之增多,這是近些年來沒有過的。一方麵,這樣的報道可以促進美國民眾對中國有一個全麵客觀的了解,另一方麵也表明,美國民眾真的很需要這樣的信息。”美國媒體出現的此類公正的報道還會延續下去,並不斷增多,這是因為美中政治、社會、經濟等的互動在今後將與日俱增,一個更重要的事實是:中國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