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對山姆大叔的建言 正視中國崛起的現實(1 / 3)

第八章 對山姆大叔的建言 正視中國崛起的現實

中國的走向成為當下世界關注的話題。已故法蘭西院士阿蘭·佩雷菲特先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寫了一本題為《當中國醒來的時候,世界會顫抖》的書,這本書成為當時的暢銷書。饒有興趣的是,中國人什麼時候讓世界發抖過。這個題目顯然引用了拿破侖的話。當年拿破侖是在什麼樣的場合下講這樣的話,又是否有書麵根據,可能已無法查考。但一直在世界上廣為傳播的這兩句話,卻反映了國際上人們內心深處對於中國崛起的一種憂慮。

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並迅速走上了發展之道。如果說在改革開放之初,世人對中國崛起還大有疑慮,那麼到了今天,中國崛起已被認同為21世紀全球影響力最大的事件,全世界都在談論著中國崛起,當然談論時有人高興,有人害怕;有人傍徨,有人憂慮。看來“中國崛起”仍然有必要作一個厘清,即究竟什麼是“中國崛起”。我以為:

首先,中國複興是發展中國家崛起大潮的一部分。環顧世界,正在崛起的國家不隻有中國。在亞洲,有印度、東盟;在拉丁美洲,有巴西、墨西哥;在非洲,有南非、尼日利亞、埃及等國。一批發展中國家在崛起,這是當今世界上一股影響深遠的大趨勢。這些國家的人口加在一起,至少有33億,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人類曆史上什麼時候有過人口占世界一半的國家在崛起?這是前所未有的,這也可能是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的一股大潮。中國複興就是這股大潮的一部分,這是一股強大的曆史潮流,將會推動世界走向和平與繁榮。

第二,以史為鑒,可以知曉中國未來。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極大。全世界一些科學家認為,在15世紀以前的1000多年時間裏,中國大概是世界科技發明的中心。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的進步。中國人說“鑒古知今”,就是說,了解一個國家的過去,可能會更好地知曉它未來的走向,此話很有道理。

2009年8月24日,我去馬來西亞參觀了馬六甲市。當地的導遊告訴我,馬來王國建於1401年。1407年鄭和率領的強大的中國艦隊就來到了馬六甲。當時的中華文明較之於當地馬來王國的文明要先進得多。憑當時鄭和艦隊的實力,要占領馬來王國易如反掌,但鄭和沒有這樣做。鄭和給當地人民帶去了中國先進的文明成果。曆史記載,鄭和艦隊曾5次到達馬來王國,他們來了又走了。然而,1511年葡萄牙人來之後占領了馬來王國,在馬六甲高處修起了堡壘,實行殖民統治。葡萄牙人走了,荷蘭人來了;荷蘭人走了,英國人來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侵略別人。這就是曆史!現在,中國在複興,中國複興起來、強大起來,會不會侵略別人?回答是:不會,因為和平文化、和諧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中國現階段的複興尚處於初期。中國的發展之快,舉世讚歎,但是任何成功都是有代價的。快速發展使中國在環境方麵付出了沉重代價,快速發展使中國的空氣、土壤、水受到了汙染,要治理這些汙染絕非易事。此外,中國增長帶來了很多問題,但那是發展中的問題,是任何一個國家在其發展進程中都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無論你往前走有問題,你原地不動會有問題,你倒退也會有問題。中國今天麵臨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當年美國從一個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推進的過程中同樣遇到了今天中國遇到的發展問題。所以可以說,中國現階段的複興仍處於初期,要全麵複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四,中國的複興是在東亞崛起的大背景下發生的。東亞崛起源於上個世紀中葉。日本首先崛起,緊接著是“東亞四小龍”,到了20世紀70年代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東盟國家跟上。中國是在70年代末實行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巨變,至此,中國也融入到了東亞崛起的進程中去。沒有東亞崛起的大背景,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不可能像今天這麼大。

眾所周知,過去30多年的中國奇跡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國直接投資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而在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量中,大約有60%來自於東亞國家。

最後,中國崛起最突出的成就是與世界分享。我們在第一章裏提到的那篇“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的文章,就形象而生動地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中國崛起最突出的成就是與世界分享”的觀點,雖然中國於世界分享反映在政治、經濟、社會的方方麵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