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經濟正在持續、穩定、快速地發展。中國領導人一再向世界宣示,中國要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是什麼意思?就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意味著中國繼續與世界分享自己的發展成果,為構建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貢獻。
正視“中國崛起”已在世界持續發酵,並引來了越來越大的國際關注。它的發軔期無法查考,但2005年9月20-21日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在華盛頓舉辦“中國和平崛起?”國際研討會絕對是一個重要的例證。以往,美國主流討論的中國問題不外乎都是有關中美關係的議題,但是這次卻不同,題目為“中國和平崛起” ,議題分為:國內基礎、國際背景、世界效應、挑戰、機遇與前景等。這是華盛頓圈首次專門討論中國崛起問題。
所謂華盛頓圈(Washington DC Circle),一般是指來自美國重要思想庫、學術界、NGO組織和政界等,其中政界包括行政當局、國會和軍方等重要部門,以華盛頓思想庫為平台,邀請來自美國各地(當然也邀請世界著名人士參加)最具權威的學者和政要參與討論或辯論。如果懂得美國決策政治學的話,就不難知道,凡美國政府的重大決策從來都不是突然做出的,一般政策決斷源來自華盛頓圈,首先由他們提出政策的議題並開展激烈辯論,不久之後,人們便會看到美國政府所做出的決策其中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出華盛頓圈的影子。
華盛頓圈會議關於“中國和平崛起”的主題,再一次告訴世人,中國的強大已經到了不能令世界忽視的地步。華盛頓凱悅飯店會議室厘,講演席兩旁擺放著兩塊巨大的屏幕,屏幕上用中文書寫著“中國和平崛起?”六個耀眼奪目的字。當新老朋友見麵時他們有兩個重要發現:一是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漢語水平都在過去幾年裏提高了,經常有人主動和你用漢語對話。另外,他們在見麵時遞給你的都是雙語名片,名片上印他們的中國名字。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的漢語聽力很好,1999年在上海《財富論壇》上,他可以不借助翻譯就參加了有關中國金融問題的討論會。但他的口語卻頗為一般,很少開口講話。可到了這次華盛頓圈會議時,他見到人的第一句話就是用中文說的,“見到你很高興”,流利的程度著實讓人吃驚。接著是一個拉迪式的靦腆微笑。拉迪名片上的中國名字用的是“羅迪”。
曾幾何時,中國一些學者為了便於交流使用英文名字;而到了現在,隨著中國問題在全球成為熱點,越來越多美國人開始學漢語、起中國名字,這一變化是在近10年之內發生的新鮮事。
1992年,美國一位記者出版《中國崛起》一書,以深邃的眼力和精辟分析首次提出了中國將崛起的真知灼見。當時沒有人相信他的話,特別是對那些陶醉於西方優越感的人來說,他對中國的論斷幾近振聾發聵,或者說是天籟之聲。
1996年,中國的老朋友、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在其《亞洲大趨勢》一書中預言,中國必將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奈斯比特表示,這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問題。他預測,中國無論在經濟、政治或文化方麵都將躍居前列,重塑世界麵貌,而且世界遊戲規則不再由西方國家單獨主導。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要推動者。中國不僅在其所屬的地區經濟舞台上迅速崛起,而且也同時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中國正在成為國際事務的積極參與者。近些年來,中國加強了各類雙邊和多邊關係,參與並倡導諸多安全和貿易協議,並逐漸成為多邊製度的堅定維護者。分析家也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和軍事同時以兩位數增長,反映了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崛起的事實。
2009年,《紐約時報》以“橫跨亞洲,北京之星高高升起”為題,指出中國正在利用它對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經濟磁力,為自己拓展國際政治和外交空間。文章指出,盡管目前對許多亞洲國家來說,中國崛起的存在意味著利潤與開放的市場,但是中國正日益以經濟實力為杠杆,為其政治和外交的目的服務,中國在亞洲政治和外交舞台上的崛起是其經濟影響力不斷壯大的必然結果。
顯然,2005年9月的那次非同尋常的華盛頓圈會議,是華盛頓少有的“大聚會”。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裴敏欣介紹說,原來設想開一個小範圍會議,不料竟有300人參加,除了25名主講演人之外,參會者分別來自美國國務院、白宮、國會、財政部、能源部、商務部、國防部、環境署等,還有美國參眾兩院的政策委員會代表,美國40個主要思想庫,包括中國周邊國家在內的近20多個國家的大使館代表,另外還有包括波音、英特爾、摩托羅拉等大公司的代表。此外,從代表廣泛這一側麵也反映了華盛頓會議對“中國崛起”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