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對山姆大叔的建言 考驗美國包容度(2 / 2)

顯然,隨著中國崛起,中國正在發展成國際市場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麵對中國崛起,美國卻尚未做好充分準備,為此美國將付出沉重代價。30多年來,美國人事實上隻是把中國看作一個市場,誰隻要沒有及早前往中國以確保自己從這個巨大蛋糕中分得盡可能大的一塊,那他就犯了嚴重錯誤。但就在美國人死盯住中國市場的機遇時,中國無論是政治家還是企業家,都懂得如何利用美國這個對手不理性、不清醒看待中國的弱點在為自己謀取最大的經濟利益。鑒於此,筆者建議,美國必須用長遠的眼光來考慮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的問題,下決心開展早該進行的“中國對話”,這也許才是真正有效應對中國對美國形成挑戰的前提。

中國是迄今為止全球化遠超過其他國家的最大受益者。美國應越來越接受以下認識:(1)中國今天這個巨大市場在明天有可能或現在已經變成西方強有力的競爭對手;(2)中國崛起的風險也在不斷積聚加大。可惜,西方國家未能充分認識這兩點,從而造成了在與中國交往政策上的雜亂無章。而且,在希望中國或者通過中國實現怎樣的共同利益問題上,美國也都缺乏政治和經濟層麵上的共識。而隻要美國不理性、不清醒看待中國,中國將會一直繼續利用西方改善其全球地位。

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將從單純的利用和改進他國技術迅速轉變為發展自己的技術創新,這一趨勢自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就漸漸表現了出來,並還在朝向一個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最終將對世界造成革命性的影響。筆者甚至非常肯定地相信,中國很快將擁有與美國相抗衡的兩大經濟平台:一是低工資但規模龐大的製造業;二是與美國相媲美並在一些重要領域超過美國的高科技行業。在這一點上,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是否做好了準備?美國必須搞清楚如何才能與中國共同繁榮,分享中國崛起帶來的持久大紅利。美國,是到了考慮與中國共處“雙贏”模式的時候了。由於外部競爭,美國在勞動密集型行業早已競爭力盡失,中國和印度已在高科技領域與美國展開激烈的爭奪,最終將迫使美國通過降低工資來保持競爭力。在這種貿易中,盡管美國人可以享受到便宜的中國產品,卻將表明是一個失敗者。

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短視來自於他們的政治體製。對華政策是需要足夠耐心的,但左右美國對華政策的那些政客們卻沒有這份耐性。沒有耐心是因為他們隻是鼠目寸光關注和自己命運相關的下一屆選舉,因此失去耐心去等待演變的力量逐漸打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來。和政客需要在短期內在本地國土取得成績一樣,他們的選民同樣缺乏遠見。所以他們現在做出的所有對華幹預,都來自於這種缺乏耐心的短視行為使然。可以這麼說,美國民主政體正在逐步喪失回應類似“中國崛起”這類前無古人的大事件的能力。隻要美國國會“雞一嘴、鴨一嘴”的爭吵場麵一直下去,就不難發現,美國在麵臨中國崛起這類千載一遇的大機遇時是難以形成統一的國家意誌,也因此延誤了美國國家對華政策的有效調整。

美國應該如何應對中國崛起?回答是:準備迎接挑戰中國而不是千方百計地用圍堵和遏製中國這類逃避方式來對付中國。對美國人來說,這意味著重新把重點放在迄今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技術――科學技術上。《紐約時報》評論員湯姆森·弗雷德曼詼諧地描述美國人麵對中國崛起的變化:過去,美國人出門從不帶傘,因為他們總是在晴朗的天空下行走。如今,美國人開始看到“遠處地平線上有一片黑雲”,於是美國人開始備傘,因為他們無法預知哪塊烏雲將會突然變成瓢潑大雨把他們淋得像個落湯雞。[c195]是的,在中國強大崛起的當下,美國亟待努力改變方向,避免受到風暴的襲擊。

弗雷德曾經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小時候,父母經常對他說:“湯姆,趕緊吃完你的飯,中國人還在挨餓呢!”現在我卻經常告訴女兒:“孩子,趕緊完成作業,生活在中國和印度的人正在搶你的飯碗!”

是的,美國給世人的印象從來都是:隻顧往前走,不問成敗,一切隻問眼前。這不免流於驕傲與狂妄的自信。到了今天,美國人必須麵臨角色轉換的嚴峻挑戰。究竟是什麼改變了美國?為什麼美國需要開始其前所未有的反思?美國又該如何適應當今乃至將來的中國崛起?該如何調整自己?該如何提高國際競爭力?如果美國不反思或者不進行勵精圖治的改革,在一定時期內美國對全球事務的支配能力必將衰落,而且越來越衰落,最後可能會像當年稱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一樣淪落為二流甚至三流國家都未可知。對國際社會而言,這場劇烈的結構調整過程不會平靜,中國崛起與美國捍衛衰落之戰實際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