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美國應尊重中國在世界和亞洲的利益,歡迎一個自信、和平、繁榮的中國。美國需要清楚,中國與美國建立深厚的關係需要“共同利益”,但也同時需要自身與美國不同的價值觀。美國需要學會不同主權國家對自身價值和自身利益的不同的訴求和表達。
六、鑒於認識到中國崛起之勢不可阻擋,美國應準備對中國開辟新的外交渠道,以降低兩國之間可能因誤判而引發經濟、政治危險,特別是出現軍事上的衝突。新的外交方針應突破以往集中在特定的經濟、政治和安全問題模式,在更大戰略框架下重新審視中美關係並與中國展開更深層次的全方位對話。
七、中美應找到一條共處之道,簡言之,既不對雙邊關係抱有“不合實際的浪漫幻想”,指望一夜之間成為戰略合作夥伴,也不再盲目悲觀,動輒以“戰略競爭對手”、軍事衝突相要挾。今天的中美關係正如“建設性合作關係”這一定位所顯示的那樣,在共同利益下努力合作,進一步擴展雙邊關係基礎,在有矛盾分歧處敢於麵對並不怕相互指責。
八、在中美關係上,美國應切實關照中國及其崛起過程中一些不容觸碰的國家核心利益,其中釣魚島歸屬問題、西藏問題、新疆問題、南海和東海問題,特別是中美關係的最核心問題——台灣問題。美國政府應非常清楚,一旦政策逾越了這些底線,就意味著對抗,甚至戰爭。對於台灣問題,中國方麵的立場非常清楚,即隻要台灣宣布“獨立”,中國大陸就絕不會坐視。一旦美國拖入同中國對決的可怕戰爭之中,中美都將為此付出高昂代價。盡管中美戰爭注定是一場非對稱的戰爭,但隻要中國具備二次核打擊的力量,即便中國毀滅了,美國也將同歸於盡!
九、也是最後,中國和美國都是當前乃至未來世界秩序的利益攸關者,也是世界秩序的最終受益者,它們理應用睿智共同承擔責任。美國應該同時接受中國迅速發展或者說“回歸大國本位”的現實。由於中國崛起,中美兩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共同利益正在增加,兩國完全可以慢慢培養出一些戰略共識,在經貿、反恐、環境、執法、科教、衛生等重要領域以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保持有效的磋商與合作,以期這兩個“利益攸關者”一起來做一些事情。而台灣問題本質上隻是中美之間的一個問題,在中美關係的大框架越來越穩定、越來越重要的現實中,台灣因素正在變得越來越弱化。美國越來越看到必要的務實對華關係政策。2012年4月10日,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在北京召開中美戰略對華峰會上說:
“30多年前,中美幾乎沒有任何關係可言,而現在兩國已經‘全麵、不可避免地相互依存’,兩國的繁榮不僅對彼此有利,也將造福於亞太及全球地區。”
“今天的中國不是蘇聯,美國無意與之為敵,現在中美沒有站在一場‘新冷戰’的邊緣……隻有成功地建立卓有成效的中美關係,我們才能成功地建設和平繁榮的亞太地區。”
“美國希望在朝核、伊核等棘手外交問題上與中國加強合作,並且努力增進中美在軍事領域的溝通交流,避免彼此間的誤解誤判,進而打造穩定可靠的兩軍關係。”
第11屆亞洲安全峰會於2012年6月3日在新加坡落下帷幕。美國防長帕內塔在會議期間稱,美國未來會將其海軍六成戰艦轉移到亞太地區,同時強調該軍事戰略與美中在該地區的競爭無關。
離開帕內塔參加亞洲安全峰會僅20多天,6月29日,美國主導的第23次環太平洋聯合軍演開始,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上軍事演習,共有22個國家參與。演習的規模為42艘艦艇、6艘潛艇、超過200架飛機以及2.5萬名軍人,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空母艦和“埃塞克斯”號兩棲突擊艦將輪番上陣,一展實力。俄羅斯、印度、墨西哥、菲律賓、新西蘭、挪威、英國和湯加8國為首次參加環太平洋聯合軍演。2010年,14個參加軍演的國家是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法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荷蘭、秘魯、韓國、新加坡和泰國。耐人尋味的是,作為環太平洋最大的國家,中國卻被排斥在外。再一次美國在軍演開始前及正在進行時,一再“此地無疑三百兩”地強調軍演不針對任何國家。但世界輿論卻眾說紛紜,美國趁機顯示軍事實力,拉攏軍事盟友,遏製中國崛起的心思暴露無遺。
無論是希拉裏國務卿在海軍學院對中國的那番描述,還是美國防長帕內塔在2012年亞洲安全峰會上否認針對中國的亞洲軍事布局是值得歡迎的,當然我們更歡迎的是希拉裏和帕內塔的這些話能得到美國行動上的驗證。目前,這些話中國人聽上去將信將疑,或者幹脆就是三個字“不可信”,因為美國實際對華政策中流露出太多的冷戰思維的蛛絲馬跡。避免說一套做一套,這是我們對美國政府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