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危機管理:怎樣才能有效地應對突發危機 任何企業都有可能遇到危機
企業不可避免遇到危機,正如人不可避免地麵對死亡。看似無限風光的企業有可能轉瞬之間就深陷泥潭,在商海順水順風的企業可能因突發危機一蹶不振,市場經濟下沒有哪個企業可以僥幸。
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隨時有可能出現危機。有資料顯示,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財富500強中有230家企業(占總數的46%)消失了。而19世紀最大的100家公司,到20世紀結束的時候,隻有16家仍然存在。在美國,新創立的公司有20%完全失敗,60%受到挫折,隻有20%能夠成功。在日本,《調查日報》也曾對新創公司進行過統計,成功率也隻占11%到12%。《中國企業家》雜誌的一篇文章說,中國78%的企業倒閉都是危機帶來的。
上述數據直接體現出新生企業的脆弱,更反映出商海莫測,危機四伏。被危機纏身的不隻是脆弱的小企業,有時候連大企業也無法避免。
2009年4月,四名上海小股東委托上海李國機律師事務所,以五糧液年報造假和2006年至2008年涉嫌偷稅漏稅19.51億元為由,向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最終成都市中院認為:起訴人未提供“行政處罰決定或公告”等相關證據,故不予受理。至此,五糧液一案似乎要風平浪靜了。
然而,一紙突如其來的調查公告,又把五糧液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9月9日,五糧液突然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中國證監會的調查通知書,因公司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證監會決定對其立案調查。一時間,市場開始紛紛猜測五糧液違規被調查的原因,偷稅、涉嫌虛增利潤、委托理財資金去向不明、利益輸送等等。
在立案消息公布之後,五糧液股價隨之陡轉直下,盤中一度觸及跌停板,最後以22.60元收盤,下跌6.22%。當日,五糧液成交金額高達50.95億元,刷新上市以來的成交紀錄,似乎顯示有大資金在恐慌出逃。
9月23日,證監會發出正式通報,稱“五糧液涉嫌‘三宗罪’”:五糧液公司涉嫌未按規定披露重大證券投資行為及較大投資損失、未如實披露重大證券投資損失、披露的主營業務收入數據存在差錯三大違法違規行為。證監會將依法按程序作出行政處罰。
獲得過無數獎牌的五糧液集團,在全球最權威的財經媒體《華爾街日報》的調查結果中,榮登“中國十大最受尊敬企業”之列。2008年在美國紐約發布的“全球最有價值品牌《中國榜》”顯示,2008年五糧液品牌價值已達480.56億元。連擁有百年美譽的五糧液,也會陷入危機中,不能不證明危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五糧液集團不是沒有管理經驗,不是沒有卓越的管理團隊,不是沒有在商海身經百戰的積累,也不是沒有成熟的運作機製。然而涉嫌違規操作一案,卻讓其栽了跟頭。
古人雲: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在市場經濟體製下,每一家企業都力圖追求效益最大化,沒有一家企業願意陷入危機。然而,事情的變化往往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誌為轉移。以下的事例不能不讓人咋舌,曾為美國最大的電力、天然氣銷售和交易商——安然公司,在全美乃至全球能源商品交易市場上舉足輕重,因為危機事件幾乎一夜之間垮台,同時牽連了在谘詢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的安達信公司,安達信從此在全球會計師事務所排行榜上消失,退出舞台。遭遇危機而破產的國際著名企業遠不止一兩家,美國兩大汽車製造商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在2008年先後宣布破產,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擁有一百多年曆史的美國商業貸款機構CIT集團申請破產保護。
市場經濟的發展決定了企業在任何階段都要麵臨突發的新形勢、新問題,若處理不當,輕則給企業帶來損失、破壞企業公眾形象,重則使企業陷入困境不可自拔。
現實不斷證明,危機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如何防範危機,如何化解危機,將會成為每個企業領導者必要的研究課題。
學習要點:
企業遭遇危機如同人遭遇死亡那樣不可避免。
危機產生的後果輕則造成企業損失,破壞企業形象,重則破產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