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世界著名管理大師及思想
1.弗雷德裏克·泰勒——科學管理思想
弗雷德裏克·泰勒(1856—1915),是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主要倡導人,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
1891年,泰勒獨立從事工廠管理谘詢工作。在大量試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被稱為“科學管理”的管理製度和管理理論。他18歲進費城一家工廠學習製模及機工手藝。四年後,他到費城的米德約爾鋼鐵廠。泰勒發現該工廠的工作效率極其低下,並且企業普遍存在“磨洋工”問題。泰勒認為,隻要管理部門能適當地確定工資,提供適當的激勵,便能減少怠工、克服“磨洋工”現象,但問題的真正困難是如何切實為每項工作規定一個完全公正的標準,即怎樣取得“合理的工作量”。當時的企業管理者不懂得用科學方法來進行管理,不懂得工作程序、勞動節奏和疲勞因素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而工人則缺少訓練,沒有正確的操作方法和合適的工具。這些都大大影響了生產效率的提高。於是泰勒開始進行勞動時間和操作方法的研究,這為他以後創建科學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後,泰勒結合他多年從事機械生產的經驗開始進行艱苦的探索,他的探索主要反映在他的三個最有名的試驗:通過搬運生鐵的試驗,探索出工人的日合理工作量,從而為實行定額管理奠定了基礎;通過鏟具試驗,探索出鐵鍬多大鏟物效率最高,從而為實行工具標準化奠定了基礎;在進行金屬切削試驗中,泰勒前後共花了26年的時間、15萬美元的費用、寫出了3萬多份試驗報告,僅形成的切屑就達80萬磅,最後,取得了有關車床、刨床、鑽床、銑床在車速、進刀、材料等方麵的豐富資料,為製定各種機床進行高速切削和精密加工的操作規程提供了科學的依據。這些實驗將他的科學管理思想論深深地紮根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使之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泰勒將科學管理原理的本質精練地概括為:“各種因素的係統整合,而不是任何一種因素簡單的單獨作用,構成了科學管理。科學管理是:科學,而不是單憑直覺和經驗辦事;和諧,而不是對抗;合作,而不是個人主義;以最大限度的產出,代替受到限製的產出;發展、發揮每個人的能量,達到其最大的工作效率,從而獲取最大的財富。”
泰勒的目標,是要解決管理的終極問題——勞動生產效率問題。他認為隻要堅持將科學管理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去,必然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效率。泰勒用自己一生的精力,努力推廣科學管理的原則和理論,大量的實踐證明,一旦這些原則正確地得到運用,企業的勞動生產效率將令人難以置信地取得大幅度的提升。亨利·福特將科學管理的原理運用在流水線生產過程中開拓了現代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新時代;豐田汽車將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和人文精神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完美結合產生並得到廣泛推廣的精益生產管理理論;麥當勞在全力保持企業創新精神和非集權化管理文化的同時,頑強堅持極度嚴格的標準業務操作流程,保證了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出品的漢堡包具有相同的質量和相同的口味。所有的一切,充分證明了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的基本原則在實踐過程中的科學性、實用性、有效性。
科學管理理論與人本主義的行為科學理論一樣,是管理科學的兩根重要支柱。隨著曆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文明的進步,泰勒及其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管理理論,在管理科學研究曆史上的巨大貢獻,是不可否定和抹殺的。有人甚至說,現代管理學研究發展至今,還沒有任何人、任何學派的理論體係,在係統化和科學化方麵超越了泰勒的成果,泰勒不僅是科學管理之父,還應該是現代企業管理理論之父。
2.愛德華·戴明——全麵質量管理思想
愛德華·戴明(1868—1933),美國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對世界質量管理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享譽全球,在管理大師的行列中占有獨特的地位。作為質量管理的先驅者,戴明對國際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始終產生著異常重要的影響。戴明有一句頗富哲理的名言:“質量無須驚人之舉。”“質量是一種以最經濟的手段,製造出市場上最有用的產品。”他平實的見解和驕人的成就之所以受到企業界的重視和尊重,是因為企業若能係統地、持久地將這些觀念付諸行動,幾乎可以肯定在質量管理上就能取得突破。
戴明的主要觀點是著名的“質量管理14原則”,這種思想成為全麵質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論基礎。這些要點全麵闡述了質量管理的精要:創造產品與服務改善的恒久目的;采納新的哲學;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檢驗;廢除“價低者得”的做法;永不間斷地改進生產及服務係統;培訓必須是有計劃的,且必須是建立在可接受的工作標準上;督導人員必須要讓高層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驅走恐懼心理;打破部門之間的圍牆;取消對員工發出計量化的目標;取消工作標準及數量化的定額;消除妨礙基層員工工作尊嚴的因素;建立嚴謹的教育及培訓計劃;創造一個每天都推動以上13項的高層管理結構。
此外,戴明最先提出了PDCA循環的概念,又稱為“戴明環”。PDCA循環是任何一項活動有效進行的一種合乎邏輯的工作程序,特別是在質量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P、D、C、A四個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義是:P(Plan)——計劃,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活動計劃的製定;D(Do)——執行,執行就是具體運作,實現計劃中的內容;C(Check)——檢查,就是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明確效果,找出問題;A(Action)——行動(或處理),對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並予以標準化,或製定作業指導書,便於以後工作時遵循;對於失敗的教訓也要總結,以免重現,對於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到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
戴明理論反映了全麵質量管理的全麵性,說明了質量管理與改善並不是個別部門的事,而是需要由最高管理層領導的推動才可奏效。戴明理論的核心可以概括為:高層管理的決心及參與;群策群力的團隊精神;通過教育來提高質量意識;質量改良的技術訓練;製定衡量質量的尺度標準;對質量成本的認識及分析;不斷改進活動;各級員工的參與。
全麵質量管理思想的提出對管理學來說又是一個新台階。正如教練不斷地測量運動員成績並采取措施提高水平一樣,企業也可以用數據來做定期“體檢”,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及時改進。戴明提出的關於全麵質量管理思想對管理學來說無疑又是一大貢獻,並且對管理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3.彼得·德魯克——目標管理思想
彼得·德魯克(1909—2005),也譯作“彼得·杜拉克”,被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
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魯克出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維也納,祖籍荷蘭。其家族在17世紀時就從事書籍出版工作。父親是奧匈帝國負責文化事務的官員,曾創辦薩爾斯堡音樂節,母親是奧匈帝國率先學習醫科的婦女之一。彼得·德魯克從小生長在富於文化的環境之中,曾先後在奧地利和德國受教育,1929年後在倫敦任新聞記者和國際銀行的經濟學家,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1954年,德魯克在其名著《管理實踐》中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標管理。
目標管理是一種程序或過程,它使組織中的上級和下級一起協商,根據組織的使命確定一定時期內組織的總目標,由此決定上、下級的責任和分目標,並把這些目標作為組織經營、評估和獎勵每個單位和個人貢獻的標準。目標管理的基本思想可以通過以下五點來表述:
(1)企業的任務必須轉化為目標。凡是工作成就和成果直接地、嚴重地影響企業生存和繁榮的部門,目標都是必需的,企業管理人員必須通過這些目標對下級進行領導並以此來保證企業總目標的實現。
(2)目標管理是一種程序,是一個組織中的上下各級管理人員會同起來製訂共同的目標,確定彼此的成果責任,並以此項責任來作為指導業務和衡量各自貢獻的準則。一個管理人員的職務應該以達到公司目標所要完成的工作為依據;如果沒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標來指導每個人的工作,企業的規模越大、人員越多時,發生衝突和浪費的可能性就越大。
(3)每個企業管理人員或工人的分目標就是企業總目標對他的要求,同時也是這個企業管理人員或工人對企業總目標的貢獻。隻有每個人的分目標都完成了,企業的總目標才有完成的希望。
(4)管理人員和工人是靠目標來管理,由所要達到的目標為依據,進行自我指揮、自我控製,而不是由他的上級來指揮和控製。
(4)企業管理人員對下級進行考核和獎懲也是依據這些分目標。
目標管理的最大優點是它使每一位經理人能控製自己的成就。自我控製意味著更強的激勵:一種要做得最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願望,它意味著更高的成就目標和更廣闊的眼界。目標管理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它使得我們能用自我控製的管理來代替由別人統治的管理。德魯克對這一概念做了精辟的解釋:“所謂目標管理,就是管理目標,也是依據目標進行的管理。”
經理人必須實施目標管理,這是德魯克給經理人的忠告。從根本上講,目標管理把經理人的工作由控製下屬變成與下屬一起設定客觀標準和目標,讓他們靠自己的積極性去完成。南方衛理工會大學商學院的理查德·巴斯柯克指出,目標管理這一概念具有哥白尼“日心說”般的突破性效應:“德魯克注重管理行為的結果而不是對行為的監控,這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因為它把管理的整個重點從工作努力——即輸入,轉移到生產率——即輸出上來。”
目標管理提出以後,便在美國迅速流傳。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經濟由恢複轉向迅速發展的時期,企業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調動員工積極性以提高競爭能力,目標管理的出現可謂應運而生,遂被廣泛應用,並很快為日本、西歐國家的企業所效仿,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它是德魯克所發明的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概念,並成為當代管理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4.赫伯特·西蒙——決策理論
赫伯特·西蒙(1916—2001)1916年6月15日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和社會科學家,西方決策理論學派的創始人之一。
西蒙的決策理論以社會係統理論為基礎,他吸收了行為科學、係統理論、運籌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內容而發展起這一理論,是西方有較大影響的管理學派。西蒙所倡導的決策理論的核心論斷就是決策貫穿於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對於一個組織而言,決策的質量是成敗的關鍵。對於決策者個人而言,決策的質量是決策者水平的標誌。在這個意義上講,無論對組織還是個人,決策都是管理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