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第六個不可不想的問題(1 / 3)

人生中第六個不可不想的問題

欲望之七宗罪

問:麵對一個窈窕麵美的女子,你有想法嗎?

答:“是,我有。雖然我已年過七旬,如果是年輕的時候,我會追求她的。”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人有七情六欲,這是人性所具有的屬性,欲望的組成部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它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構成了人類行為最內在與最基本的要素。欲望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敗。古語雲:“得民心者得天下”。營銷定位大師特勞特說:“消費者的心是營銷的終極戰場”。這裏的“心”是什麼?就是被老子稱為“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的人類欲望。欲望,它就如一隻無形的大手,主宰和操控著人類的一切。如果你是掌控人類欲望的高手,你將會擁有駕馭萬物的力量,無往而不勝。然而,普通人又如何去駕馭人類的欲望呢?

貪婪就是無度

貪婪是一種希望占有比所需更多的心理,特別是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在生活中,一旦染上了貪婪的習慣,就與背叛、不忠、叛國等接上了關係,於是便有人為了聚斂錢財,不惜以偷盜、打劫、暴力等方式去傷害別人。

如果我們察覺身邊某人性情貪婪,常常會感到無比地厭惡。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貪婪帶來的影響,很多人無法抵抗貪婪帶來的誘惑,總是盼望著最大利潤的實現。

每天我們都會做出很多選擇,而這些選擇可能都是你的欲望。但是,能夠實現的貪婪也許隻有一小部分。並且,很多人還不願意放棄那些無聊的貪婪,仍將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有個人準備搬家。當他把所有的東西都裝箱子的時候,他發現足足有600箱。而他要搬去的新家才200平方米左右。由於空間和數量有限,這個人想盡了辦法。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扔掉一些不中用的東西。可是,這個人不願意扔掉東西,每天在狹窄的空間裏生活著,煎熬著。

生活中很多人都願意承認自己貪婪。在無休止地想要滿足我們貪心的欲望時,我們總是會忘記每一種教義的警示……貪婪的人必定會受到懲罰,就像《漁夫和金魚》裏那個貪得無厭的老太婆一樣。

每個人都有欲望:呱呱墜地的嬰兒想要的是奶水和舒適,市井小販想要的是一座金庫和自高的權利等等,總而言之,就是欲求無止境,就是永不滿足,就是渴望進步。沒有一個人願意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然而許多人卻可能因為目標過高、欲望過多而失敗。這樣的教訓無論如何都不少見。什麼樣“貪婪標準”是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這就是世界對人類的考驗,考驗人們的智慧和道德。

世人稱巴菲特為股神一點也不含糊。在他一生的投資事業上,隻有很少的失敗。他有三條最基本的投資原則,最重要的一條便是:不要貪婪。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股市牛氣衝天,1969年時整個華爾街進入了瘋狂的投機階段,每個人都希望手中已經漲了數倍的股票一直漲下去。麵對連創新高的股市,巴菲特卻在手中股票漲夠20%的時候就非常冷靜地悉數拋出。沒多久,股票迅速下跌,那些貪婪的投資者一日之間變得一貧如洗,傾家蕩產的人比比皆是。

富蘭克林·羅斯福應該是美國曆史上威望最高的總統了,他是美國曆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總統,他的政績最好的一年是在1936年,他也因此順利連任總統。即便這樣,他也隻獲得了61%的選票——他的對手、共和黨的阿爾夫·蘭登獲得了37%的選票,另外的五個政治黨派獲得了剩下的2%。連羅斯福總統都無法突破61%的界限,你又何必要求得更多呢?

如今,氣候變暖,資源麵臨匱乏,地球滿目瘡痍,動植物失去了魅力的家園,森林越來越少,沙漠越來越寬廣,隨之而來的確是冰冷的鋼筋混凝土,變化不規律的氣候……可人類又得到了多少利益呢?我們為後代子孫又留下了什麼?因為貪婪,我們一步步地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這一切都是因為貪婪的結果,導致人類擁有的越來越少,生活環境越來越惡劣。

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們應該丟掉虛偽的幻想,摒棄無限度的貪婪。這樣我們就會看到秩序井然的社會,真誠的商賈,舒適寧靜的生活。

為什麼人們會有貪婪的心理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不正確的價值觀。很多人非常自私,認為天下的錢財都是為了自己而存在的。這樣的人擁有極端的個人主義思想,永遠不會感到滿足,總是得隴望蜀,有了這樣還想要那樣,有了房子還想要更舒服的房子,還會想著得到權力,這樣的貪婪就像自行車上的鏈條,轉了一圈又一圈。

2連續的行為作用。當貪婪的人獲得利益時就會倍感喜悅,雖然害怕自己的事情被大家揭穿。在倡導甜頭之後,便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行動,每一次的僥幸成功都會成為貪婪心理的興奮劑。

3陷入攀比。很多人本來內心很純淨,當看到身邊的一些人的生活情況發生了變化時,特別是物質財富的增加,就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覺得自己跟別人比有點丟臉,於是就產生貪婪的心理。

4補償心理。有些人出身於貧寒,或者有一點坎坷的經曆,認為社會對自己太不公平了。於是就想辦法提高自己的影響力,試圖獲取認為自己應該獲得的東西。一旦這些人有了一定的能力,就會想方設法取得認為自己以前失去的東西。

在普林尼的筆下,尼祿一樣是一個暴君。當然這是與寶石有關。尼祿對寶石具有異常強烈的欲望,他搜集了大量的寶石裝飾身邊的物品,用大量的珍珠鑲嵌在演員的假麵具和旅行馬車上,並帶著綠寶石鏡子去大型競技場,利用鏡子的反射觀賞劍鬥士的比賽。同時,還搜集大量琥珀,在圓形劇場的扶手上,在用來飼養與劍鬥士格鬥的野獸獸籠隔板上,到處都鑲嵌了琥珀。

當然,在所有的帝王將相中,不止尼祿一個喜歡寶石。許多寶石在侵略中帶到了羅馬,其中就有寶石器具。甚至還有人用寶石當餐具。當時有一位執政官對寶石十分熱衷,他擁有大量寶石的器具,並生活在充滿寶石器具的環境中。他最鍾愛的是一個價值七萬塞斯特爾帝斯的寶石杯子,用這個杯子喝酒是他最引以為傲的事,然而不幸的是,皇帝尼祿也對寶石有很大的興趣。

尼祿為了得到這位執政官的寶石,他想盡辦法把自己的魔掌伸向了他和他的寶石。還拿走了該執政官留給孩子的繼承寶石。

故事發展雖然令人感到悲哀,不過這位執政官喜歡寶石也已經到了異常的地步,尼祿將從他人手上搶奪來的寶石器具陳列在私人劇場內,但這位執政官的寶石就占滿了整個劇場。這並不是因為私人劇場太小,而是尼祿是個愛慕虛榮的人。他曾參加希臘奧林匹克競技會,要求其他選手故意讓他獲勝,也曾在拿破侖劇場抱著豎琴以歌手的身份演出,因此尼祿的私人劇場的豪華壯觀,是很適合虛榮的尼祿皇帝作為歌手演出的場地。

暴君不久後又看上了別人的寶石,這個人也是羅馬的執政官,而這次卻沒有得到。這位執政官有一個價值三十萬塞斯特爾帝斯的寶石勺子,也是他最心愛的寶石器具,卻被尼祿搶走了,執政官無法忍受自己心愛的東西被尼祿使用,在臨死之前,就把勺子打破了。

打破寶石器具的事情在尼祿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也導致了他以這樣的方式結束那些寶石的價值。在位六十八年期間,尼祿無惡不作,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長老院和軍隊也都離他而去,他在自殺前說:“因為我的死亡,世界會失去一位偉大的藝術家。”說完,他拿著兩個珍貴的水晶酒杯,狠狠地摔在地上,他以這樣的方式來剝奪別人占有這些寶貝的權利。

如今又是金錢漫天飛舞的時代,這個社會被金錢的誘惑與賺錢的瘋狂情緒所充斥,這個社會的人們充滿了對於財富的渴望與夢想。而如何去擺脫這種心理呢?那就首先從克服和戒除你我心中根深蒂固的貪婪做起吧!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保持一個平常心態,逐步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生活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精彩。

遇色欲則變

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思想中就提到了色欲對人的影響不可低估。孔子認為,色欲是人們的共同需要,是無師自通,與生俱來的。他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一個人的道德情操和修養不能靠先天的遺傳,而是依賴於後天的培養和積累。而“好色”則不然,可以說是人性中始終存在的,隻要身體的機能發育到健康狀態,就會出現這一欲望。

但是,這一欲望同樣也受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因此,對於色欲要有節製,不能為所欲為。保護好自己的身體的同時,也是為公序良俗的社會做出了貢獻。所以孔子同時也教育學生:“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乃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講,一個人處在青少年時期,生理上初步發育成熟,性機能日趨旺盛,男子精力充沛,女性身體發育成熟,便會出現蠢蠢欲動的渴望。但此時一定要有所約束,因為此時身體並未完全發育成熟,如果放縱情欲,就等於殺雞取卵,涸澤而漁,對身體危害甚重;青壯年時期,生理上雖已完全發育成熟,但情欲要有所節製,不能恣意妄為。不然不僅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甚至會釀成難以預測的後果,因而強調“戒之在鬥”。而人至暮年,血氣已經衰竭了,就要“戒之在得”。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愛好。琴棋書畫、體育鍛煉等都是有益於我們身心健康的愛好。特別是在信息時代,一個人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和個人成長都有好處。

食物隻是補給品

民以食為天就是指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食物。人要想活著,要想從事活動就必須以糧食為依托。

秦朝滅亡後,就出現了劉邦和項羽的爭奪。劉邦聯合了各地反項羽的勢力聚集在滎陽、成皋。滎陽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時建立的,因為城內有許多專門儲存糧食的倉庫,所以成為敖倉,也是當時關東地帶最大的糧食倉庫。

劉邦遭到了項羽的強烈攻擊,逼迫劉邦撤退,成皋以東都被項羽霸占了。劉邦想聽聽酈食其的想法。酈食其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楚軍不知道守護粟倉而東去,這是上天幫助漢朝成功的好機會啊!如果我們放棄成皋,退守鞏、洛,把這樣重要的糧倉拱手讓給敵人,這對當前的局麵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你迅速組織兵力,固守敖倉,一定會改變目前不利的局勢。”劉邦就按照這個計劃進行部署,最後終於取得了勝利。

這個曆史故事說明了糧食的重要性,而如今,糧食引發一種不好的習慣——貪食。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有進食的欲望呢?當我們把食物放在嘴裏的時候,就像一些煙民不知不覺地點起的香煙。嘴巴正是許多問題的禍首,從嘴裏吃進去的、吐出來的都會產生問題。在心理上,我們會尋求口腔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也許在從嬰幼兒就開始了。

當一個人還在不知世事的時候,隻要大人聽到哇哇的哭聲,就會有奶吃,從第一次起,我們的口腔就開始與食物和感覺聯係在一起了。大多數人之所以進食過量,是因為感覺沒人愛他們,沒人欣賞他們,沒人體諒他們,隻能用食物來塞滿自己的身體和滿足自己的感受。而在潛意識中,感受和進食是被聯想到一起的,於是冰箱就成了替代媽媽的角色。這正是人的寫照。如果你有吃個不停的欲望,就證明你需要別人的感情,想要別人的照顧,一旦沒有人來嗬護,就會失去飲食平衡,就像一個醉鬼清醒時所得到的感悟;一個富人因為生活的寬裕就會無休止的往身體裏填食物,找尋自己可以值得欣慰的原因……

如果你的心靈充實,就不會因為食物的富足而裹住自己的腳步。如今是講究成功的社會,成功的人卻不注重幸福,而導致成功的人卻多於幸福的人。追求高度經濟效益的結果是,大家沒有時間處理好人際關係,少了輕鬆的溝通與真誠的互動。心中由此常常生出一種空虛感,不知道該怎樣去填補,所以就試圖以填飽肚子來替代。肚子有很大的伸縮性,我們拚命往裏麵裝食物,結果肚子滿了,心卻還是空的。更何況心理的欲望是永遠填不滿的,即使暫時滿足了生理欲望,又能怎麼樣呢?你可以盡情地吃喝,但是在你吃的同時,應該明白:貪吃的欲望能否得到滿足,能否實現某種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