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第六個不可不想的問題(3 / 3)

山羊的靈魂飄到了上帝那裏,哭哭啼啼地訴說主人的偏心和不公平。上帝輕輕地歎口氣說:“你看到牛吃的比你好,你心裏就嫉妒,可是你怎麼就不能想想,他平時要幹多少活呢,你的嫉妒之心讓自己喪失了性命,你隻能自食惡果吧!”

總而言之,嫉妒不僅折磨患者本人,也會直接的傷害別人。“欲無後悔須律己,各有前程莫妒人”,如果你是位愛嫉妒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了,改善自己的品性了。

懶惰等於放棄

懶惰就像吸血鬼,能吞噬人的靈魂,對於眼前的勤勞之人卻一味的嫉妒,在背後不停地使絆,成天過著懈怠無聊的生活,庸庸碌碌地生活著。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養成懶散的習慣,盡可能地逃避困難。這種人大都沒有雄心壯誌和頑強的精神,寧可期望別人來領導和指揮,也不肯自己奮鬥;或者心裏有宏大的目標,卻隻是在那空想,沒有勇氣付諸於行動。許多人都抱著這樣的想法:老板非常自私,根本就不值得自己勤奮工作。然而,這種人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浪費上班的時間,對於公司來說是一種損失,但是對自己來說更是虛度光陰,害人害己。他們總是把精力放在逃避工作上,卻不願意用相同的時間完成工作。

《聖經》說:“我們在天上的報償,取決於世上的工作態度;那些在小事上忠心的人,會被提升去管理許多大事。”意思就是,不管你工作有多麼卑微,隻要持以認真的工作態度,必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所以不妨問一問自己:你的生活態度又如何呢?是認真、勤奮,還是懶散、馬虎呢?

凡是份內的工作,都應該盡心盡力地完成。詩人範戴克說:“工作乃是我的福氣!”人的一生畢竟有限,所以,應該認真做好每件事。

下麵就介紹一些治懶散的方法:

首先,對待身邊的事物要細心,認真地觀察和思考。切勿以冷漠無視的姿態對待周圍的事情。

其次,要有信心的生活。那些對生活沒有信心的人,就會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對待人和事,懶散不會讓人感覺到生活的快樂,隻有乏味、枯燥,令人日漸消沉、不思上進。

最後,要有目標和計劃。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計劃,不能稀裏糊塗。合理的計劃可以避免懶散的習慣,改善生活的態度。就算你對現在的生活狀況很滿足,也應該給自己製定一個目標。

那麼,具體如何跟懶散做鬥爭呢?

1學會微笑。當你用微笑代替冷漠與人交往的時候,不管對方是誰,都會喜歡親近你。

2先試著做一些小事情或自己比較擅長的事情,令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不會感到無聊。

3樂觀。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能動輒生氣。麵對困難,生氣是無能的表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冷靜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與別人商量,哪怕各抒己見的爭論也能給你帶來快樂。

4肯定自己。把不足當做自己奮鬥的動力,學習、勞動時都要全身心投入,爭取最滿意的結果,證明自己有毅力來克服懶散的惰性。

要想克服懶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隻要自己下定決心與它分手,並堅持到底,那麼燦爛的將來就會屬於你的。

別讓傲慢小看了自己

“傲慢”是一種情緒,一種精神麵貌,表現出來總含有自大、目空一切的意思。同時,對別人也是另眼相看,看不起人,不尊重人。其實,傲慢是無法衡量的。隻懂得一加一等於二的人未必不傲慢,懂得微積分甚至相對論的人未必傲慢。事實上,傲慢的人都有唯一的共同點,那就是鼠目寸光。

傲慢的人總盼望著別人關注或愛戴自己,想擁有優越感。傲慢被認為人性缺點中最致命的,天使路西法就是因為傲慢而墮落,最終變成世界上最大的魔鬼撒旦。莎士比亞有句名言:“一個傲慢的人將會毀滅於他的傲慢。”傲慢的人表麵上堅強,但內心卻極其脆弱。在交往的時候,很多人的眼睛不注視著別人,別人一再的尊重他,他就會更加傲慢無禮,用趾高氣揚的神態來表現自己的無知和愚蠢。這種人不是因為自己很強大而不屑的看人,而是因為自己心裏虛弱,不敢和別人正麵的目光交流,而這種行為就是躲避的態度。傲慢的人正是弱者中的一員,他們或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足,或者在他們內心深處受到過一些傷害,總之他們根本沒有勇氣向強者一樣和別人進行真誠的目光交流,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故意采取這種盛氣淩人的態度來對待你。所以,遇到這種人的時候,我們不能把他當做強者,隻要和他們交往一段時間後,他們的狐狸尾巴就會露出來了!

傲慢的人還有一種比較明顯的特征,就是言語簡短生硬而語無倫次。隻要跟那些傲慢的人交往,就會發現,這樣的人口頭表達能力都不高,總是想用一些莫名其妙的言語來糊弄你,也不會顧及別人的尊嚴,甚至還會直接讓你陷入難堪的境地。此外,由於語言表達能力及文采的欠缺,他們表達時往往會語無倫次。仔細聽他們講話,你很難從中找出中心論點或思想。他們總是試圖用高昂的聲調來抬高,但結果卻是弄巧成拙。

對於傲慢的人,又應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呢?

首先,給予寬容。其實,傲慢的人表麵很強大,實際上為了掩蓋自己內心的虛偽和脆弱。所以應該盡量予以體諒、寬容。

其次,盡量躲避。假如我們無法做到寬容,那麼就盡量遠離他們,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自己被傷害。遠離他們不是因為害怕,而是給他們一個反思和冷靜的機會,同時也最大限度地減小對自己的傷害。

再次,不可放縱。有時必須要與傲慢的人麵對麵,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隨意放縱他們,給他們一些教訓,令他們知道收斂。但一定要注意,不要以怒製怒,哪怕他們讓你受到了傷害,也不要意氣用事。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卑不亢地指出他們的缺點,並動之以情地勸解,但要盡量避免爭執。

第四,讓傲慢的人知道你是個強者。外表強大是傲慢的人的偽裝,實際上他們大都是弱勢群體,真正的強者不會用傲慢的心態對待任何人的。所以你一定要在他們麵前表現出你的強者本色。強者風範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氣質,會令他們感覺到壓力,會自動退縮。

第五,審視自己。批評傲慢的人的時候,不要忘記審視自己,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缺點。傲慢本質來源於自卑,很多人在強者麵前表現出恐懼,對於弱小者則表現出傲慢、自負的心態。我們在自我檢審的時候,如果發覺自己也有這樣的缺點,那麼就要趕快改正,千萬別淪為傲慢的囚徒。

從前,有位和尚到一個國家說法,受到很多人的擁戴,連國王也慕名而至。按照戒律,到寺廟聽法的人都要脫去帽子和鞋子以示恭敬。但這個國王的頭發很少,頭上還長了膿瘡。他仗著威嚴,帶著頭巾、穿著鞋子來到寺廟,粗聲下令:“趕快為我說法!”和尚說:“佛陀教敕,在宣法的時候,如果有人還穿著鞋子,就不能說法。”國王忍著氣把鞋子脫下來,說:“和尚,再不說法,就把你的頭給砍了。”和尚又說:“佛陀規定:如果有人戴著帽子,不能說法。”國王火冒三丈:“你竟敢來侮辱我!今天我就脫下帽子聽你說法,如果你不能解答我的疑惑,就把你斬成三段。”和尚說了一個偈子:“不以不淨意,亦及瞋怒人,欲得知法者,三耶三佛說。諸有餘貢高,心意極清淨,能舍傷害懷,乃得聞正法。”

國王聽和尚念完,感到非常慚愧,五體投地地膜拜懺悔,請求和尚原諒自己剛才的失語。他說:“大師,您的修行真是高深,竟能洞悉我的心念而說出這首偈子。”和尚謙虛地說:“這首偈子其實是如來很久以前說過的,不是現在才說的。”國王心想:“佛陀真的是太有智慧了,在很久之前就知道有我這樣的人存在,以後我會認真聽法,再也不會做出不敬的事情了。”於是,和尚為國王宣誓了佛法大要,為他清除心中的汙垢,國王也開始通達法理,對佛法信受不已。

心存一份恭敬,就可以消除一份業障,增加一份福分。心中自滿自大的人,就像一隻碗裝滿了水,再怎麼想辦法也裝不進任何東西。相反,如果我們能懷著一顆恭敬謙虛的心,虛懷若穀地對待任何人和事,人生就能滿載而歸。

暴怒有損身心

暴怒也是人類不良的情緒,大都因為生氣而引起的。一旦在工作或生活中受到難以緩解的壓力,就會出現這種心態。如今生活和工作都在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和挑戰,一旦有了導火線,就會不顧一切地把自己多年積累的壓抑心情發泄出來。雖然這樣可能緩解自己的情緒,卻對其他人造成了傷害。所以,我們掌握舒緩情緒的技巧,避免暴怒給自己和他人帶來負麵影響。

那麼如何在生活中避免暴怒呢?其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滋生暴怒的情緒。假如你在與別人溝通的時候覺得緊張、壓抑,那麼這個時候就要開始注意了。如果覺得繼續交談會引發不愉快,那麼就盡力避開話題,或借故離開一會兒,到處走走,分散一下注意力,讓自己盡快平靜下來。

所以,避免暴怒需要兩個步驟,首先,隻要察覺自己的情緒起伏比較大了,出現心跳加速、呼吸沉重,肌肉緊張等情況,這就是暴怒的前兆。其次,一旦出現了這樣的征兆,就應該想辦法讓自己冷靜下來,最好立刻結束活動、離開這個場合。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知道自己快要失控了,還是要硬撐著和別人吵鬧下去。能堅持到底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想法,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一定要得出個結果;覺得道理在自己這邊,不能退讓……不管理由是什麼,暴怒都會給彼此帶來傷害,其實得不償失。

影響人們情緒波動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舉一些經常會引起憤怒的原因。

1當覺得自己受到別人的不公平對待的時候,會出現自我維護的反應,就會產生憤怒的情緒。但隻要目的實現,這種情緒就會隨之消退。

2發現自己應該得到卻沒有得到某樣東西時,就會出現焦慮、渴求的情緒,一旦情緒膨脹到了頂點,就會憤怒地去爭取。

3用憤怒抗拒自己的錯誤。一旦看到自己錯誤的言行冤枉了別人,而自己卻又不願意主動的承認錯誤,於是就會采用這種方式抗拒別人的指責,想把這種罪惡感轉嫁給別人。

4對待別人恩惠無法報答,自己難以容忍,便以憤怒回應對方的好。

5因為別人的憤怒而導致另一個人憤怒。比如,一個集體裏有一個人經常性的憤怒,當這種憤怒被別人耳濡目染之後,就會傳染到這一個人的情緒裏。在家庭內最弱小的成員是孩子,例如母親壓抑對父親的憤怒,其中一個孩子便會從母親那裏承接到憤怒,而對父親生氣。

有個小孩的脾氣非常的壞,眾人都非常的討厭他。

有一天,父親給了他一包釘子,要求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在後院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第一天,小男孩在柵欄上釘了37顆釘子。一個月後,他逐漸的學會控製自己的脾氣了。後來他在柵欄上釘的釘子越來越少……最後,他變得不愛發脾氣了。

他把自己的改變告訴了父親,父親又說:“你若是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從柵欄上取下一顆釘子。”經過一段時間後,柵欄上的釘子都取下來了。父親拉著孩子的手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你在柵欄上留下了那麼多的小孔,柵欄不再像以前那樣美觀了。當你向別人發脾氣之後,你的言語就像這些釘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疤痕。你這樣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體,然後再把刀子拔出來,不管你是多麼的難過、懺悔,你都無法縫補那已經造成的傷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暴怒不能解決人生中任何一件事情,隻會令事情越來越糟。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隻有冷靜地麵對、積極地解決才是正確的處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