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第七個不可不想的問題(2 / 3)

一個人真正感受到平常心的意義,並當做人生的處事準則,就會獲得人生中的快樂,成為一輩子的幸福人。

有位遠行的高僧,一天的傍晚,忽然烏雲密布,風雨將至。當他急行過一片墳地上時,見一位彪形大漢倒在一棵樹下,滿臉驚恐、汗水淋淋。大漢見著高僧,結結巴巴地說:“怪……怪……蛇。”便癱倒在樹下了。高僧往前一看,原來是草叢裏有一條大蛇正在吞食一條與自己不相上下的大蛇。前者即將脹死,在艱難地搖動著尾巴;後者即將憋死,也在艱難地搖動著尾巴。因此這片墳地很偏僻,此時周圍又十分陰森,大漢沒看真切,竟嚇得半死。高僧跟他說明了情況,這才恢複正常。在這裏,擁有一顆平常心就能挽救一個人的性命。

感恩的心

“唯賢者,能為報恩”。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能深刻體會到自己生命的神聖,才能體會到人生的快樂。

一位盲人在乞討牌上寫著:“春天來了,我卻看不到它。”與盲人相比,或者跟那些肢體不健全的人相比,我們難道不應該感謝上天讓自己擁有健康的體魄嗎?我們有必要咬牙切齒地去埋怨命運對自己的殘忍與不公嗎?“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它可以消除心中的怨恨,滌蕩人世間的塵埃。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對於所有的不幸應該勇敢、豁達地麵對。

有感恩的心,再邪惡的人也會變得善良。心存感恩的人會倍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盡心盡力做好每件事,這樣的人也多半容易獲得成功。在一個公司內部,人們如果都能看到別人的優點,都為別人的成功鼓掌,這個公司就是快樂的天堂。一旦擁有了感恩的心,人們就會用寬容對待別人的錯誤,不會再抱怨他人和環境,不會有私心和斤斤計較;當我們學會了感恩時,我們就可以用一種更積極的心態去報答自己感恩的對象;當我們學會了感恩時,就會以感恩的心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當我們懷有感恩的心情時,就會舍棄那些陰暗自私的欲望,心胸會變得寬廣,心靈會更加的純淨。

少林寺達摩禪師第一次見到梁武帝時,武帝問他:“我為百姓做了那麼多好事,你覺得我的功德有多大呢?”達摩:“了無功德。”梁武帝十分生氣,後經高僧的點撥,才明白達摩所言的意思是功德是無量的,斤斤計較就會失去功德。感恩也是如此,它是一種精神和境界,是促進你努力拚搏、嚴於律己的重要源泉。

真正的感恩應該源自真誠的內心,而不是為了其他的目的,不是為了虛情假意。因此,感恩與溜須拍馬不同,感恩是自然的情感流露,不求任何的回報。一個知道感恩的人,就是在人生上接近完美的人。

隻要懷有一顆感恩之心,並堅持這種心態,你就是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就是一位友好的人,品德高尚的人,謙虛的人。你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一定會得到他人的尊重。不管我們在幹什麼,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我們就會擁有自信、堅定、善良這些美好的處世品格,陽光就會照耀我們,雨露就會滋潤我們,在人生的旅程上,就會出現一道絢麗的風景線。懂得感恩是一種優秀品質的重要體現,學會感恩是做人的精神動力。感恩不僅僅是為了報恩,因為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唯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去永記,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人生中不應該有太多的埋怨,不應該認為生活和工作是沒意義的事情,如果長期的堅守這個錯誤的心態,就不會走出人間灰暗的陰影。羔羊跪乳、烏鴉反哺,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於人呢?古人說得好,施恩勿念,受恩莫忘,知恩圖報必大善也。

“感恩”的心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沒有感恩的心情,孩子就永遠不會明白尊敬長輩、幫助他人的意義,也不會主動地關心這個世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一些不停埋怨的人,“真不幸,今天的天氣怎麼這樣不好”、“今天真倒黴,被老師罵了一頓”、“真慘啊,丟了錢包,自行車又壞了”、“唉,宿舍的阿姨真囉嗦”……其實,這個世界對這些人來說,快樂是不存在的,因為他們隻是把高興的事兒放在腦後,把傷心的事情掛在臉上,時時刻刻都處在煩心之中。

斯蒂文曾經在一家軟件公司當了8年的程序員,由於公司倒閉了,他不得不為生計重新找工作。這時,微軟公司招聘程序員,待遇相當不錯,他信心十足地去應聘。憑著過硬的專業知識,他輕鬆過了筆試關,對兩天後的麵試,也充滿信心。然而,當考官問他關於軟件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麵的問題時,由於他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故被淘汰下來。事後,斯蒂文覺得微軟公司對軟件產業的理解令自己耳目一新,深受啟發,於是他給公司寫了一封感謝信:“貴公司花費人力、物力,為我提供筆試、麵試機會,雖然落聘,但通過應聘使我大長見識,獲益匪淺。感謝你們為之付出的勞動,謝謝!”這封信後來被送到總裁比爾·蓋茨手中。3個月後,微軟公司出現職位空缺,斯蒂文優先收到了錄用通知書。十幾年後,憑著出色業績,他終於成為了微軟公司的副總裁。

麵對失敗,仍不要放棄,求職者還有起死回生的機會。如對招聘公司的辛勤勞動給予合情合理的感謝,容易給用人單位留下深刻印象。當公司一旦出現職位空缺,或許首先想到的就是你。

懂得感恩的人,說明對自己和身外的一切都有較為清醒的認識,並由此產生一種責任感。人與人之間正是憑借這種責任感,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才會健康、茁壯地發展。在感恩的氛圍下,人們會心平氣和地生活,認真、踏實地工作,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感恩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是自發的行為。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就會將這種善意的心情變換成充滿愛意的實際行動。

感恩是一條人生準則,是一個人生活態度的體現,也是生命美好的基礎。它能讓人們感到生活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妙,可以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懷有感恩的心,不會對他人、環境進行過分挑剔,更多的是觀賞和感激。一旦生命中注入了這一情感,就會清除道義上的病毒,事業上的殘渣,給自己的人生注入新的活力。它就像一塊小小的明礬,沉澱出心湖裏所有的煩惱。

有一個小女孩天生就失去說話的能力,在她不到三歲的時候,爸爸就撒手人寰了。小女孩和媽媽相依為命。女孩的媽媽早上一大早就出去上班,晚上回來得很晚。每天她都在門口望著媽媽回來的那條道路,她等著媽媽回來。媽媽回來的時候就是她一天最快樂的時光,因為媽媽每天都會帶回來一塊年糕。麵對家徒四壁的環境,一塊小小的年糕就足以讓她感受到最大的快樂。勞苦的媽媽依舊早出晚歸,為了讓她上學,就是這樣,她讀完了大學。在她大學畢業的那一天,她無比歡喜地拿著畢業證跑回家,當她到家的時候,媽媽還沒有回來。於是,她就開始動手做飯,飯都做好了,她坐在桌子旁邊等著媽媽。可是,越等天越晚了,外麵開始刮起了狂風,隨即下起了暴雨。她開始心慌了,便急忙的去詢問鄰居,鄰居說,媽媽一大早就進城去了。那女孩子聽了心才安穩一些,認為這可能是太晚了,媽媽沒趕上車回來。就這樣,那女孩子又繼續等,一直等到了第二天將近中午,雨還沒有停,媽媽還沒有回來,那女孩不由得更加急了,於是順著進城的路自己出去尋找媽媽。她走了很遠的路,在路邊發現媽媽躺在冰冷的地上,這時,不好的預感湧向心頭。她快步撲向媽媽,使勁的搖晃媽媽的身體,眼淚和雨水混合著,媽媽一直也沒有說出一個字……

就在她搖晃媽媽身體的時候,她發現媽媽的右手裏握著一塊年糕,另一隻手攥著一張被雨水淋濕了的紙,打開一看,是賣血的單子。這時,她就像被雷劈了一樣,原來每天吃的年糕,自己的學費……她明白了母親以前做過的一切。

就在這時,有位音樂家看到了這個悲慘的場麵。他了解了母女倆的遭遇,深受感動。後來音樂家憑著這份感動,寫出了一首《感恩的心》送給女孩。此後不久,這首歌就傳遍大江南北,那動人的旋律不知撥動了多少人的心弦,讓他們感到了人世間的脈脈溫情和真情摯愛。

感恩會給一個人帶來很多值得感激的事情,這也是感恩之心所以能帶來值得感激的事情的原因。對於個人來說,感恩賦予我們富裕的人生。感恩是一種不同尋常的感受,可以增加個人的魅力,開啟個人的力量之門,散發出無窮的智慧。人的生命比蜉蝣還短,學會感恩,你便是快樂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智者都選擇了感恩,於是他們生活得很快樂;若執著於個人得失,凡事斤斤計較,那樣的人生必然舉步維艱。

忠誠乃立身之本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忠誠是人類不可缺少的道德。古語:“為人謀而不忠乎?”意思就是赤誠無私,盡心為忠,誠心盡力,是一個人的內在品德;誠者,信也。開門見山,無所隱伏,所言所行相一致就是誠,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最基本原則。

對於一個人來說,忠誠是其能力和品德的基礎,一旦失去了忠誠就會失去一切。就人生而言,僅靠個人微薄的力量很難成功。真誠是延續和發展兩個人關係的前提保證,隻有互相以誠相待,才能互相接納、溝通、信任,才能團結一致,才能共同創造出美好的事業。交往中要真誠待人,實事求是,要胸懷坦蕩,言行一致。互信互重,謙虛謹慎,文明禮貌才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

“逢人隻說三分話,莫要全拋一片心”,這是一句為人處世的俗語,說的是對人要“陰者勿交,傲者少言”。其實,這隻是將自己圍起了一道防線,生怕自己交錯朋友。人與人之間無形之中多了厚厚的保護層,人們也就感歎,人與人相處很難。殊不知,是自己將自己先封閉起來。人人都將其封閉了,你又如何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