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個記者問門捷列夫:“您是怎麼發現元素周期律的?”他回答道:“這個問題我大約考慮了近20年,而你卻認為,坐著不動,突然成功了!事情並不是這樣的!”
由此可見,靈感的瞬間爆發是以長期的艱苦探索、長期的思考醞釀為基礎的,與直覺的即時性特點相比,潛伏型靈感是延時發生的。對潛伏期時間較長的靈感往往需要隨時做好捕捉的準備;對潛伏期較短的靈感,即創新靈感在短期內出現的可能性較大時,尤其要做好重點捕捉的準備。
靈感思維具有瞬時性。靈感的瞬時性是指靈感閃現的持續時間非常短暫,如同思維宇宙中的閃電迅雷,快如電光石火,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而且稍縱即逝。靈感的爆發與人們的情緒、心境有密切關係,當靈感爆發過程受到情緒和其他事情幹擾時,極可能隨即泯滅中斷,而靈感一旦中斷就難以重現和追尋。因此,當靈感出現時,如果不及時抓住它,它便有可能像過眼雲煙那樣,轉瞬即逝。
捕捉靈感的基本方法,就是預先做好各種機動式快速捕捉的準備。
科學家貝弗裏奇認為隨手攜帶紙筆是“捕捉靈感的一個普遍使用的好方法”。
美國著名生理學家坎農說:“我把紙筆放在手邊,便於捕捉這些倏忽即逝的思想,以免被淡忘。”
可見,要捕捉靈感,還要善於做靈感的速記員。
德國科學家凱庫勒在打盹中朦朧看到原子組成蛇形隊伍在眼前跳舞,忽然這條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一個環狀,這使他猛然想起苯分子六角形的結構,他立即起身以最快的速度記錄下來,並及時加以研究論證,提出苯分子環形結構的假說。假如他等到睡足後再來回憶這個靈感,則極可能會失去這次珍貴的創造靈感。靈感的瞬發性、突發性,要求創造者當好靈感的速記員,培養隨時記錄靈感的作風。
靈感思維與人的直覺是密不可分的,直覺是人的先天能力,往往是創意的源泉。很多人其實是靠直覺處理事情。任何時候,人都會有預感,可時常忽視它,或當著不理性的無用之物,不信直覺而已。
大部分有創意的人都懂得直覺的重要性,他們先處理一些明顯無用的信息之後,麵對有矛盾的地方,他們就憑直覺下結論。看起來選擇有點神秘,其實卻正是創造力以由直覺發揮作用的最佳時機。
直覺較為豐富的頭腦具有以下9個特點:
(1)相信有超感應這回事;
(2)曾有事前預測到將發生什麼事的經驗;
(3)碰到重大問題,內心會有強烈的觸動;
(4)所做成的事都是憑感覺做的;
(5)早在別人發現問題前就覺得有問題存在;
(6)也許有過心靈感應的事;
(7)曾夢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8)總是很幸運地做成看似不可能的事;
(9)在大家都支持一個觀念時,能夠持反對意見而又找不到為什麼如此的人,是相信直覺能力的人。
化學家固特異就是一位直覺能力很強的人。有一天,他在實驗室中同往常一樣在努力做實驗,不小心將實驗用的橡膠掉到桌下備作他用的硫磺上。他遺憾地歎道:“花了好大的勁,全費了。”一邊發牢騷,一邊盡力清除粘在橡膠上的硫磺。但硫磺已滲入橡膠內部,很難除掉。“幹脆扔掉算了。”但又覺得好不容易做出來的棄之可惜,就隨手放到桌邊,碰巧桌旁的爐火燒得正旺。“今天算白幹了!”沮喪的固特異想,正準備倒掉,然而,他無意中摸了一下放在桌邊的橡膠,這一摸非同小可,橡膠居然有了前所未有的優異彈性。他的直覺告訴他。這件事具有重大意義。於是他冷靜了一下,用兩手把橡膠拉長,橡膠的異常特性讓他更為吃驚,即使用兩手拉,也拉不斷,相形之下,以前的橡膠如同年糕,一用力拉就斷裂。結果,一種前所未有的具有優異彈性的橡膠就這樣被發明出來。
思想家羅素曾經說過:“機遇偏愛那些有準備頭腦的人。”在科學史上,一些偶然事件的出現從而導致一些重大的發現,了解到這些故事對我們的科學研究或許是大有裨益的。這裏需要的正是靈感。
科學研究發現,人腦每分鍾可接受6000萬個信息,其中2400萬個來自視覺,300萬個來自觸覺,600萬個來自聽覺、嗅覺、味覺。不少發明家體會到,在夜晚睡前或剛醒的時候靈感最容易光顧。因為在濃重的夜色中閉目而思,幾乎完全避免了來自視覺的信息對大腦思維活動的幹擾刺激,靜臥於床上又能將觸覺的信息對思維的幹擾降低到最低程度。這十分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大腦思維潛力,使人對問題的思考易於突破。如果再加上偶然和特殊因素激發,還有可能使大腦潛力超常發揮,即可產生“靈感”。其次,人躺著時,由於大腦供血狀況明顯地得到了改善,這又為大腦活動提供了最佳的營養保證。如果一覺醒來,大腦在得到一段時間的休息後,又將進入精力充沛的狀態,這些也為靈感火花在夜間爆發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腦研究專家們還通過腦電圖的研究發現,絕大多數腦細胞的活動在夜間易處於同步狀況,這也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大腦潛能提供了難得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