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天呆下來,王俊才對蘇新村的人事和經濟有了深入的了解。趙曰峰書記今年六十三了,按說已經過了退休的年齡,不該再把持著支部書記的位置不放了。他從七八年開始當書記,到現在已經幹了二十年了。工作經驗非常豐富,人脈也廣,在鎮裏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吃得開。但是有優勢就有缺點,他的年齡大了,明顯開拓能力不足,思想保守,隻能做到維持蘇新村的穩定,但是無法給蘇新村帶來發展。
這一點從村裏的人事安排和村辦企業的荒廢就可以看得出來。在農村,村支部書記可是有絕對權威的,村委會主任基本上就是個擺設。按理說支部是抓意識形態的,隻管大事,不管小事,關鍵是村裏也沒啥大事,竟是些雞毛蒜皮,鄰裏糾紛這樣的小事。算得上大事的,也就是農民每年的公糧繳納和提留的收取了,可這種事一年就一回。由於蘇新村土地肥沃,糧食產量高,所以老百姓交公糧的積極性很高,基本上不用村裏費什麼勁。
唯一讓村幹部費點腦子的就是提留的收取。提留是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按規定,從農民生產收入中提取的,用於村一級維持或擴大再生產、興辦公益事業和日常管理開支費用的總稱。包括三項,即公積金、公益金和管理費。公積金用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植樹造林、購置生產性固定資產和興辦集體企業;公益金用於五保戶供養、特困戶補助、合作醫療保健以及其他集體福利事業;管理費用於村幹部報酬和管理開支。由於提留是要收取現金,對於老百姓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他們掙錢不易,出錢更難。特別是一些收入較低的家庭,自己的收入剛剛維持溫飽,哪有多餘的錢交提留啊。再加上有些村子借機搭車亂收費,所以村民對提留款有很大的抗拒心理。
這時候,就能看出趙曰峰的能力了,他先是發動自己的族人率先繳納,然後做工作教育中間戶跟著繳納,接下來嚇唬膽小的反對派主動繳納,最後對於負隅頑抗堅決不繳的直接動用武力,強製拿走他們家裏值錢的物件,逼著他們拿提留款來換。每年他都是這樣操作,雖然不時也有村民上訪告到鎮裏,但領導對於這種事情肯定是向著村裏,最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抹二糊查拉倒。不管怎麼說,趙曰峰總能按時完成上麵交給的任務,所以鎮裏一直支持他當村支部的書記,一直就沒換。
村主任叫做趙學軍,是老書記的本家侄子,當過兵,複員後被趙曰峰相中,拉到村裏工作,幹了十幾年基層後,去年村委會選舉,老書記把不太聽話的上屆村主任撥拉到一邊,扶持趙學軍上了位。年輕人嗎,肯定想著幹出一番事業,但是他提出了很多村辦企業振興的措施都被老書記否決了。趙曰峰覺得穩定壓倒一切,搞來搞去,萬一賠了怎麼辦,再說了無論幹什麼都得要啟動資金,這錢去哪裏討換,做人還是現實一點好。
可能是老書記沒把小趙當外人,當著村裏很多幹部的麵,劈頭蓋臉就把小趙批了一頓。小趙當麵沒說什麼,可心裏肯定是不舒服,心裏就有了對老書記的不滿。但他還是比較謹慎的,表麵上還是對趙曰峰言聽計從,但暗地裏一直在尋找著突破的機會。自從王俊才開始回村做公益以來,通過仔細地觀察和了解,他認為機會來了。
他通過多方打聽,終於弄清楚了王俊才的真實身份,這個哥們年紀不大,竟然是三家公司的老板,而且這三家公司全是他白手起家幹出來的。雖然他還沒有搞清楚修建學校的資金,王俊才是從哪裏募集的,但是一下子能拿出一百五十萬的人,實力肯定差不了。特別是有一次王俊才問起了村辦企業的情況,更讓他看到了實現自己抱負的希望。由於修建學校的資金的使用,必須他跟王俊才共同簽字,所以倆人有了很多接觸的機會。
今天是支付三建第一筆進度款的日子,王俊才早早地來到了學校工地。趙學軍早就在工地等著他了,兩人彙合後,一起戴上安全帽到現場轉了一圈,回到工地辦公室,聽取了建築方,監理和自己的項目經理三方的彙報,最後在進度款支付申請上簽了字。這些工作忙完後,趙學軍把王俊才請到了自己家裏,沏上茶,他開始向王俊才請教起了有關企業方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