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學需要有中國文化的立場
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社會在不斷地轉型,一步步走向複興之路。中國的文學隨著時代在顛簸,幾代人在適應,在試驗,直至今天。今天的中國文學有著它的熱鬧和華麗,我們欣然著它的成就。但環顧四周,回頭望去,我們的文學還存在相當大的缺憾,這不僅未堅挺於世界文學之林,就是在國內,社會和廣大的讀者仍不滿意。長嘯還沒有山鳴穀應,舉頭仍不是海闊天空,我們需要反省。這種反省也隻有在今天才能提出,是具備了一定實力後的意識。應該說,曆史把這一任務扔給了我們,是我們當代作家的使命。
我們的文學到了要求展示我們國家形象的時候。
如何才能使我們的文學展示國家形象?我不是從政治上來說這個事,我是從文學角度上來說這個事。我又無法從理論上來闡述,我隻是感覺到,在麵對著永恒和沒有永恒的局麵時,如果用不著去說明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先進的文化之一,首先肯定了這一點,那麼,我們的文學裏中國文化的立場需要進一步提倡和加強。
我們似乎一直在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一直是像標語一樣隻是寫在牆上沒有刻在心上,好像如中國的許多事情一樣,做的不一定說,說的不一定做。可以說,在很長的時間裏,我們的心中並沒有以中國文化的自豪感去從事寫作。如果去問:我們“民族的”這三個字是什麼內容,起碼我說不清,可能好多人也說不清。再問:代表我們中國文化的經典著作有多少人在研究甚或通讀過,起碼我很缺乏,可能好多人也缺乏。我們常在抱怨外國對我們的文學了解不如我們對外國文學的了解,而我們自己又了解了多少我們傳統的東西?我們沒有堅持我們中國文化的立場,我們的血液裏沒有了中國的哲學、美學,雖然我們使用的是漢語。我們一直滿足於自言自語,或者站在他人的文化立場上去看待他人。我們的文學到了不應隻僅僅對中國人寫作,而到了既要麵對中國人也要麵對全部人類去寫作的時候。我們之所以久久地以缺乏著中國文化立場的態度和角度去寫作,是我們的苦難太多,經曆了外來的和內部的種種磨難,我們是不如人又極力要改變處境,當我們覺醒了,需要站起來的時候,必然就得傾訴。因此在一段時間裏,我們都在傾訴。為了有傾聽者,我們訴說自己的不幸,訴說著自己的醜陋。這樣,我們習慣了這種傾訴,也養成了外麵世界尋找我們就要聽我們傾訴的習慣。我們需要傾訴我們的苦難和醜陋去喚醒民眾,去引起外麵世界的注意、同情和幫助,但這如同出售能源換取富裕一樣,它不能保障長久的富裕和尊嚴。不站在中國文化立場上的傾訴,畢竟完成不了我們獨立的體係的敘述,最後將喪失我們。現在,當我們要麵對全部人類,我們要有我們建立在中國文化立場上的獨特的製造,這個製造不再隻符合中國的需要。而要符合全人類的需要。也就是說為全人類的未來發展提供我們的一些經驗和想法,即使這種製造還不大,哪怕是一個手電筒,但這手電筒是中國的,在世界上是唯一的,而不是別人用打火機了,我們還津津樂道著鬆油節,或者隻是在說我們多麼可憐呀還用著鬆油節,或者隻去組裝別人的打火機。
我再次要說明的,我沒有理性分析的能力,我隻是感覺我們將調整我們的思維,這就是:我們的文學應該麵對著全人類而不僅僅隻是中國,在麵對全人類的時候,我們要有中國文化的立場,去提供我們生存狀況下的生存經驗和精神理想,以此在世界文學的舞台上展示我們的國家形象。可能這樣的工作將很艱難,但如果從現在起,經過一代兩代作家的努力,我們的文學就可能堅挺於世界文學之林,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應該保護有著中國文化立場的文學原創。
2009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