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情場,官場 第九章(2 / 3)

“回單位寫檢查,開證明信來領車。”

一一誰都可以講出一些警察的故事。我講的這些,自知太一般。希望有一天,我能講出一個驚天動地的警察的故事

文化泰山

近三十年裏,我三上泰山。每次的感受都不同。

第一次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我剛二十歲出頭,和一同事公差路過泰安。隻有多半天的時間,不登泰山覺得既對不住五嶽之尊,也對不住自己。仗著年輕氣盛,便出岱廟,從東路上山了。

什麼山中風光,曆史遺跡,文化景觀,全來不及細看深想。腦子裏老惦記著必須在天黑前趕回泰安縣招待所。看不看都算來過泰山了,重要的不是想學點什麼,而是想經曆一下。能“到此一遊”就足矣。遊,就是走,快走。看和想是次要的。

下午兩點多鍾我們登上了山頂。吃了點東西,把山頂的主要景點草草看完,就急忙從西路下山。雖然緊趕快趕,回到招待所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沒吃沒喝,倒頭便睡。

第二天幾乎起不來了,渾身酸痛,雙腿尤甚。每一抬腳動步,就會情不自禁地眥牙咧嘴皺眉頭。上公共汽車已相當困難,需鼓起餘勇,雙手用力抓住扶手,咬牙閉氣,連提帶拉,才能把兩條腿弄進車廂。

總算明白了人們為什麼把上山叫做“爬山”,上0山明明用腳不用手,爬從何來?

上山確實是連滾帶爬。即使你上山逞能,沒有爬,下山後也要補上這“連滾帶爬”的一課。泰山太厲害了!或者一開始就做爬的準備,慢慢悠悠,說不定倒會省卻了“連滾帶爬”。

不可輕易登泰山。想要登泰山,就得做好充足的準備,有充裕的時間,有閑情逸致或朝拜的虔誠。不可以捎帶腳即興式地登泰山。

第二次登泰山是1984年,汽車把我們送到能夠達到的地方,這就省去了好多路。我已提前做好了準備,帶足路上吃的喝的,時間充裕,可慢慢地遊山玩水。

這次登山可以叫做“讀泰山”。這一“讀”不得了,果真被泰山的文化鎮住了。第一次爬泰山征服了我的皮肉,這一次要征服我的思想。

泰山上有1300多處石刻,每一副石刻既是書法妙品,又是文學佳作。文字的結構和所表達的意境,與風景、曆史文物、遊人心境極為和諧、貼切,和泰山精神、泰山氣象融為一體。

非一人之力、一時之功。乃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泰山。曆代帝王將相、才子墨客、黎民百姓,都以朝拜泰山為榮,同時又把自己的才華和思想留給了泰山。

泰山是中國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山。

同時它也是一座曆史巨碑。

每個曆史時代都在泰山刻下印記,自秦漢以來集千年曆史文物於一身,是曆史雕琢了它。曆代帝王都把泰山當作社稷寄重之地,把泰山的陽剛之美和國家社稷聯係起來。

泰山由一個古文明的發源地,漸漸成了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征。

遊泰山如讀史--點不假。

好學者上泰山,可以視為上泰山大學。

我第三次登泰山是199年,汽車把我們送到中天門,然後坐吊車直達南天門。這不叫登山,更不叫爬山,而是飛上山。大半個泰山在腳下一掠而過。登山的過程省去了,許多文化景觀看不到了,隻剩下最後的目的,這目的實現得很容易,因而感覺和前兩次大不相同。

那種通過艱難達到的輝煌減弱了,漸入佳境後的神聖感也減弱了。

但是,我可以冷靜地思索一下泰山現象。甚至有精力有時間繞到泰山背後看看泰山,如同到偉人的後院裏仔細觀瞧偉人,到後台的化妝室看看卸了妝的演員一一泰山的北麵很不規則,鬆樹和雜樹齊生,野草過膝,有野趣但無驚人的景致。我們幻想著在這裏發生過什麼樣的凶殺案、殉情案……一個山的兩麵竟如此截然不同。

泰山是中國文化的聖殿,北麵是聖殿的後牆。進了聖殿,它是十全十美的,無論過去的皇帝,還是現代的百姓,無人敢對泰山“牙迸半個不字”。

這正是泰山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

中國再沒有第二處文化景觀能夠像泰山這樣從來沒有被打倒過,從來沒有人敢對它說壞話,隻說好話。即便在砸爛一切的“文化大革命”中,“打倒孔孟之道”、“砸爛封、資、修”,否定一切宗教,在代表“文化大革命”文化的“樣板戲”中,仍然高唱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鬆”……泰山避邪,“泰山石敢當”

連古代的帝王,如宋真宗趙恒,皇帝沒當好,和遼國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登泰山就心裏有鬼,感到愧對列袓列宗。武則天想當皇帝,先要取得謁拜泰山的資格,也就是必須先獲得泰山的承認。

泰山成了中國一尊最大的神,高於一切,“泰山安則四海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