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你是這樣的人
上海的雲峰劇這幾天突然火了起來。哈爾濱老知青藝術團,正在這兒演出,場內場外都擠滿了人。最後一場演出,是愛輝知青聯誼會包的場,盛況更是空前。當年有5500名上海知青在愛輝下鄉,返城之後,他們成立了自己的聯誼組織,張剛就是他們的頭兒。這場演出是他發起的,他剛在台上講完話,就到後台來接受我的采訪。他太忙了,上午在他的公司裏沒談完,隻好插空安排到雲峰劇場。
張剛和那些發了跡的老板不一樣,很清瘦,很精幹,戴著一付斯文的眼鏡,說起話來,慢聲細語,沒有一點氣吞山河的氣魄,盡管他的產品在上海有很大的市場占有量。他問我:“你看到網上的一篇文章《1969?尼克鬆救中國》了嗎?文中說,1969年,中蘇對抗,珍寶島上打了一仗,蘇聯人沒占著便宜,他們要報負,想向中國扔原子彈。這個決定透露了給尼克鬆,他又透露給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為了保存實力,把一大批城市青年轉移到了農村。我們都在其中。”我笑了,這可能知青運動起因的最新一說。他也笑了,執意讓我一定上網看一看。他說,信不信由你,但把知青運動簡單化是不對的。當年我們不是被趕走的,而是滿懷熱望滿懷理想到邊疆的!他批評現在有的文學作品太陰沉了,把知青寫得像老改犯似的,其實當年我們很陽光,很有作為的。
虹口區新滬中學的高才生張剛是1969年4月28日,到愛輝縣的外三道溝插隊的。張剛和一百多名知青的到來,讓這個黑龍江邊悄無聲息的小山溝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我以為這變化的標誌性事件是這個小村子排演了七幕活劇《豔陽天》,劇本是從縣劇團引進的,20多個角色全由村裏的知青和農民扮演,道具和舞美花了300元從縣城置辦的。首演在愛輝公社俱樂部舉行,裏裏外外,人山人海。剛要拉幕,突然停電,觀眾們硬是坐等了一個多小時,滿屋的哈蟆煙像現在舞台上放的煙霧一樣。演出的成功讓全縣轟動。外三道溝解放二十多年,從來沒有這樣揚眉出氣。
張剛在劇中扮演生產隊長,其演技實在不敢恭維,但他事後真當上了外三道溝的生產隊長。上海知青下鄉一年後成了隊裏的主要勞動力,再後來公社、大隊和生產隊的領導層中也有知青了,把方向盤的拿聽診器的教書的記帳的更是以知青為主了,不是他們“搶班奪權”,而是老鄉認為他們有文化又公道,非讓他們幹不可。張剛記得,他當隊長時推行了兩項“新政”,一是改革記酬方式,實行定額記工,男女同工同酬,打破記“卯子工”的大鍋飯。這樣一來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生產效率也提高了。愛輝地多人少,勞動力積極性高了,開荒多了,打糧也多了,大家分紅也多了。有知青姐弟兩秋後分紅得一千多元,寄回上海,取錢時讓那家小郵局大為吃驚!當時上海的工人隻有幾十元的月薪。張剛幹的第二件事,是擴大水田耕種麵積,他領著知青們住在離村裏18裏的叫萬隆的地方,起早貪黑改造那片低窪地,站在冰淩剌腳的泥裏,翻地、打稻埂。晚上十幾個人擠在地鋪上,上廁所回來,都找不到位置了。沒有菜吃,他們打烏鴉炒鹹菜。水稻麵積擴大了,隊裏收入也增加了。當時城裏每人每月才一斤大米。現在黑龍江省成了東北大米的生產大省。當地的人說,這裏也有上海知青的功勞,他們愛吃大米,當年擴種水稻的積極性也最高。
正在張剛領著大家幹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國家出台的了政策,要在優秀工農兵中招收大學生。大隊書記王樹林是個很開明的基層領導,他說我們要推薦最好的,當國家的棟梁貢獻更大。那是1973年的事兒,根椐大隊的安排張剛去參加考試,重點學校老高中的底子,讓他的成績名列前茅,結果“白卷先生”張鐵生的一封信,又使考生的成績做廢了。在重新推薦中,張剛還是全大隊第一名。那一年的秋天,他淚灑外三道溝,戀戀不舍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