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上甘嶺
大小興安嶺最美麗的花是達子香,也稱興安杜鵑,那花開在早春時節,山坡上一片耀眼的玫瑰色。可惜,我來的不是時候,六月初,小興安嶺的達子香已經凋落了,枝葉還在,那花已隨春雨溶入了土地裏。三十多年前,幾萬個來自大城市的知青,也像那開遍山坡林間的達子香一樣,給寂靜的大山帶來一片燦爛。後來那些花又遂漸地移植回了他們的家鄉,大山裏的人時常想著他們。
我又到大山裏尋找,那遺落在大山裏的達子香。伊春市委宣傳部好不容易給我找到了五個上海知青:市工商局長胡一名、市水務局副局長朱孝天、市文化局原辦公室主任忻麗範、市電業局會計朱翠珍和上甘嶺區的物資局長郭奕明。這三男兩女都是1972年初下鄉到伊春所屬的農村或上山到林場的上海的初中生,後來陸續調到了伊春市裏工作,他們都因為和當地人結婚而沒有返城。他們的故事都很感人,可我更想找一位還在基層工作的老知青。胡一名想起了上甘嶺的樂新華,他說:“你去看看吧,老樂一點也沒有上海知青的樣子了!”郭奕明說:“樂新華是我的同學,我們是一起到上甘嶺的,到現我們在山上已經待了三十五年零五個月了!當年一共來76個上海知青,隻剩我們倆了!”
懷著對堅守上甘嶺的戰士的深深敬意,第二天一早我就上山了。上甘嶺林業局地處小興安嶺中段,橫跨南北兩坡,位於高山密林之中,全區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493座。上甘嶺林業局是1953年成立的,當時正趕上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役大捷,因此取名為上甘嶺林業局。還有一種說法,準備參加上甘嶺戰役的一部分部隊,後來轉業到了上甘嶺林業局,成為這個局建設的主力,因此這個新局被命名為上甘嶺林業局。無論怎麼說,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當年抗美援朝的戰士和林區的工人們披荊斬棘,在大山深處建設起這個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人民大會堂裏有來至這片林區的棟梁。後來的知青正是英雄們的繼承者。
郭奕明早早的就在道口等侯了。他說,你是三十多年來頭一個來看知青的領導,我說是老知青會老知青,我們是惺惺相惜吧!老郭1953年出生,是上海楊浦區圖門中學的初中畢業生,1972年1月來到上甘嶺林業局,先當林業工人,後來又當了二十年的保管員和材料員,1991年當上了局材料科的科長兼書記(區物資局局長兼書記)。他很清瘦,像位飽經風霜的基層幹部,如果不說話,你絕對看不出他是位大城市的知青。他的愛人是位鶴崗知青,前幾年從審計局副局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現在一家企業打工。他說,因為林業的危困,大量人員外流,他已是當地最老的“土著”和在位最老的幹部之一了。
在那棟建於六十年代的家屬宿舍裏,我們找到了樂新華家,房子很破舊,院很擠,屋內的陳設異乎尋常的簡單。更讓我們吃驚的是老樂的滿頭白發、老舊的衣著和木訥的表情。去年秋天我曾在杜蒙縣采訪了一位叫樂蘭英的上海女知青,寫了一篇《樂不起來》的故事。這回在大山裏我又看到了這位老樂,還是讓我樂不起來。他的境況大概不如許多普通的林業工人。
看老樂說話太慢又太簡單,他的愛人張春英接過話薦,她快言快語,把這些年和老樂過的日子都道了出來。樂新華上山以來一直在基層林場當工人,開始在離局裏20多裏的永緒林場,後來又到了100多裏外的山峰林場,都是清林工,打杈、歸楞、抬木頭,山上的什麼重活都幹過。住過帳蓬、木刻楞,吃的都是粗糧,冬天進山幹活時,用火烤凍饅頭,就是鹹菜條吃,渴了就抓一把雪。1979年老樂認識了從吉林榆樹縣來林場投奔姐姐的張春華,她爽朗熱情什麼活都能幹,他們很快在山上成了家,結婚時連炕席都沒有,那時老樂的工資每月隻有38?61元,小張幹一天清林的活能掙一元多錢,日子雖然清苦,但很快樂。以後許多知青戰友陸續返城了,老樂在上海的家境不好,父親早世,母親也沒有辦法能給他找到一份工作,再說也不能為回家和老婆離婚。1980年,他們的女兒樂波出生,那孩子長得漂亮,說話又早,竟說讓爸爸媽媽高興的話,老樂他們把什麼苦和累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