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赴後繼(1 / 3)

前赴後繼

在百人犧牲的礦難都時有發生的今天,因一次生產事故死幾個人,並不能引起人們的多大關注。但說起三十多年前,發生在撫遠荒原的一個兵團連隊,因撈取落入井中的一個水桶而死了四個戰友的住事,仍然讓哈爾濱老知青孫德軍非常難過,盡管因為這次不幸的事件成全了他和上海知青張豔芬的姻緣。如今他們像候鳥一樣,嚴寒的季節住上海,溫暖的季節住哈爾濱。我終於在秋天的哈爾濱見到了老孫。

孫德軍是1968年11月5日到勤得利農場(27團)10連下鄉的。第二年,他就和戰友們一起去建新點——34連。新連隊地處同江境內的小興安嶺的餘脈、青龍河畔,其實這裏可開墾的耕地並不多,可能出於戰備的考慮,還是在這片荒無人跡的雪地裏安營紮寨了。一般都冬季進點,春季開荒。當時進點的20人,有15個知青,其中有北京、上海、天津和哈爾濱的,男生女生都有,大家都很親近,和一家人似的。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人們都是互相依存的,誰也離不開誰。孫德軍當過農工、木匠、保管員,後來還當上了司務長。張豔芬先是農工,後來連隊人多了,她在托兒所看過小孩。為了生產和生活,他們先支帳篷後打井。撫遠荒原水位低,井打到二十米就見了水,那水很清澈,還有點兒甜。井台離宿舍又很近,大家用著也方便。沒想到這口甜水井,卻給這個連隊帶來巨大的苦難。

那是1971年7月的事。那年夏天雨大,建三江地區遭遇嚴重的澇災,幾十萬畝成熟的小麥被泡在水裏,而收割機因泥濘下不了地。34連除留幾個人看家,其他人都回原來的10連水中撈麥。大家很賣力,很快幹完活,滿身泥濘和疲憊地回到34連。男生倒在床上喘氣,女生急著打水洗臉。副指導員、北京知青尹德蘭和張福英,來到井台,搖軲轆打水,可能搖得太急了,水桶升到半道,“啪”的一聲掉下去了。這樣的事經常發生,一般都是男生用鉤子把桶撈上來,還有勇敢的男生,順著井繩下去,別人再把他和水桶一起搖上來。

“孫德軍!孫德軍!水桶掉井了,快來呀!”張福英大聲地喊。孫德軍是個熱心人,又會幹活,誰有事都願意找他,平時他撈水桶的時候很多。孫德軍正迷迷糊糊躺著,他太累了。結果北京知青梁希清捷足先登了。這個1969屆北京的初中畢業生,隻有19歲,性格活躍,好說好笑,女生都特別喜歡他,他也特別願意幫女生的忙,大家都叫他“小勾子”。手腳麻利的小勾子幾步跑到井台,抓住井繩就住下順,尹德蘭和張福英慢慢搖著軲轆往下放,大概到了井中間,隻聽“撲通”一聲,小勾子掉下去,激起的水花又嘩地一聲落到井裏,她們搖著的軲轆也空了。

“快來人!小勾子掉井裏了!”尹德蘭和張福英拚命地呼喊。

第二個跑來的是天津知青方寶發,和小勾子歲數差不多,他是連隊的衛生員,性格內向,幹事認真,在團裏參加過衛生知識的培訓,回來背上個衛生箱就當上衛生員。他是個不脫產的“赤腳醫生”,天天和大家一起下地幹活,衛生箱放在地頭,誰有點兒頭痛腦熱的,給幾片藥;誰的手碰破了,他馬上包紮。聽說,有人掉井了,立即跑來搶救。他的辦法和小勾子一樣,順著井繩向下滑,結果是一樣的,“撲通”一聲也掉進了井裏,在翻起一陣浪花後,死一樣的寂靜。

第三個衝來的是北京知青秦向東,外號“小柱子”,是連裏的一員猛將,幹什麼活都搶在前麵,平時話並不多。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的尹副指導員和張福英不知是讓他下,還是勸阻他。正在他們猶豫時,小柱子一手拉著井繩,一手扶著井幫,慢慢往下滑,可還是在要接近水麵時,也“撲通”一聲掉下去,下麵還是死一般的寂靜。連著掉下三個人,可連他們掙紮和呻吟的聲音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