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個家庭的非戲劇性劇本
在上海有這樣一個家底,父母都是老幹部,當年他們的六個兒女,有五個奔赴內蒙古和黑龍江下鄉。小小的年紀背井離鄉,天各一方,父母牽掛,兄妹情長,幾十年風風雨雨,又演譯出多少感天動地的故事?也許再天才的作家也編不出來,我有幸對這一家進行了采訪,在此展示這些故事的片斷。為了敘述的方便,我也借鑒劇作家的經驗,先為讀者列一個人物表:
王河: 父親 1940年參加新四軍 曾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書記、副所長 健在 87歲
高嚴放:母親 1943年參加四新軍 曾任二機部駐滬辦事處處級幹部 2002年8月去世
王曉河:長子 1949年4月出生 1968年下鄉到內蒙古豐鎮縣插隊 1973年到上海複旦大學哲學係讀書 畢業後曾在中央黨校和人民日報供職
王曉放:長女 1950年9月出生 1968年下鄉到黑龍江建設兵團38團 1975年到南京工學院學習 後任院團委副書記、係主任等職 現任上海第二工大紀檢委副書記
王幼放:二女 1951年9月出生 1968年下鄉到黑龍江建設兵團38團 1976年病退返城 曾在上海向陽化工廠當工人後任廠總支書記 現任上海遠程教育集團紀委副書記
王幼河:二子 1952年7月出生 1968年下鄉到黑龍江建設兵團38團 1980年因病返城 先在蘇州電廠當工人 後調上海膠鞋廠當工人、廠組織科長、副廠長、黨委書記 現任華藝集團房地產公司總經理
王再放:三女 1953年出生 1969年下鄉到黑龍江省愛輝縣西崗子公社盤長溝大隊 1972年因病返城 曾在軍工廠醫院當醫生 後在上海醫大進修兩年 在房地局醫院和華山醫院當過醫生
王也放:四女 1969年也要下鄉被拒絕 後當工人 又上學現任上海市教委機關黨委書記、副廳局級調研員
現在,我們的故事可以開始了。
1969年春天,混亂的上海。
王洪文之流卷起的“一月風暴”,又讓這個千萬人的大都市,幾家歡樂幾家愁。也許王河就屬於愁苦交加的一位,原子能研究所本屬軍工保密單位,造反派也在活動,他們新四軍這些老幹部也在被懷疑被炮轟之列,回到家隻見妻子老高在哭,曉河、曉放、幼放、幼河這四個孩子都走了,老大曉河跟著同學去了內蒙的豐鎮縣,那可是個最窮的地方,其他四個孩子都一起到了黑龍江建設兵團的38團,聽說那裏靠近珍寶島,邊境已經打進來了,他的心整天都懸著。
現在老五再放、這個15歲和女孩子也要走,而且報名要去靠近黑龍江邊的愛輝縣插隊,那又遠又冷又窮,小五的身體又不好,她能挺得住嗎!可小五自己已經把戶口偷著遷走了。小五多才多藝,是學校的文藝隊長又是廣播站長,她要下鄉的事人人皆知,不讓她走也不行了。
望著一貧如洗的家,老王和老高一陣犯愁,走一個孩子帶走一套行李和生活用品,雖然作為高幹家庭,他們的日子也可以,可也架不住一次次的“洗劫”呀!為了給孩子們帶點生活費,他們已經向老戰友借錢了。這次小五走隻能從儉了,媽媽帶著她到寄賣商店,想給她挑了幾件舊衣服,她說我可不能穿別人穿過的舊衣服,她還要求“一視同仁”,和哥哥姐姐一樣,也要帶一個小箱子。沒有辦法他們又去借錢了。
在小五走的那一天,老兩口都難過得沒到車站送行,列車開動的時候,她微笑著向同學們揮手,可這兩位經過戰火考驗的老戰士還在家裏流了眼淚,老高說;“孩子太小了,又走這麼遠!”她有些後悔,當時要是同意她跟著大姐二姐和小哥上38團好了,孩子們在一起也有個照應。
沒想到,家裏又鬧了“地震”,在學校當紅衛兵小頭頭的小六也放也要追隨哥哥姐姐們上山下鄉。當年母親參加革命時為了表示走出封建家庭的決心,在自己的名子上加了個“放”字,她生了四個女兒的名字也都帶個“放”字――“曉放”、“幼放”、“再放”、“也放”,這回她們都要“放”了,這位老革命也受不了了。
最後還是學校下了死令,不許她下鄉,安排手表廠當了工人。同時也放成了下鄉的五個哥姐的聯結員,給父母念他們的來信,幫辦他們的事務。全家隻有她最了解哥姐們下鄉後的情況,這次我對他家的采訪,隻有她談的最多最細。
後來上海革委會領導馬天水還在大會上表揚老幹部王河把自己的五個孩子送去下鄉。上麵還安排他到處作報告,其實老王心裏很苦,他怎麼希望自己五個學品兼優的孩子都下鄉呢?要不是因為文革,他們都會很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