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隔重洋,萬裏之遙,不可能事事請示機宜,朕委你台灣知府兼欽命出使西洋各國全權大使,授你便宜行事之權,來不及請旨的事宜,你可自行決斷。”
“有一樁最重要的事,朕要和你交待清楚。你悉心遴選五百名學童,年齡在十二歲至十六歲之間,不拘貧富貴賤,不拘民族,也不拘地域,廣東,福建,台灣等各省人氏均可。”
“但必須要聰明伶俐,體魄健壯,不畏勞苦,是可造之材。遴選時就以為出洋使團做雜役的名義,每人每年給二十兩月例。這樣一來,富貴人家的紈絝子弟就可以拒之門外了。”
“這些學童遴選出來後,學問肯定高低不一,有的甚至大字都不識幾個,就要在台灣集中起來學習,不但要學漢字,還要學夷語,夷文,不然出去以後豈不都成了聾子瞎子?”
“還要學習西洋國家的風俗,禮儀,便是你,很多也要去學。比如西洋那些國家,大臣見君主是無需跪奏的,要不學會這些,豈不是要鬧出笑話?”
陳宏謀這時才明白,方才皇上所說要鬧笑話的出處。
隻是皇上說得這些事太出乎他的意料了,有很多甚至是頭一次聽說。雖然他一直在聚精會神的聽著皇上的話,但還是一時無法全部理解。
見皇上稍作停頓,端起盞來喝茶,他拱手道:“皇上,出使西洋需要通譯,教習這五百學童也要懂夷文夷語的師傅才行。”
“這是自然,朕都替你想好了。郞世寧是意達利亞人,來我國二十年了,雖然已經年近五旬,但身體尚好,也想回自己的國家去看看。”
“朕委他做使團參讚兼首席通譯官,隨你一同出使,你這次離京就可帶上他同去。”
“你可再去廣州,在十三行裏找一些精通夷文夷語的人,給學童們做師傅,瞧著好的,就聘來做通譯,一同出使西洋。”
“你要記著,此去重洋萬裏,前途莫測,錢給的少了,定然請不來能人的,所以不該省的就不要省。”
“皇上,”陳宏謀問道:“這些學童去了西洋,都學些什麼呢?要學多久?”
“這五百人是開路先鋒,如果他們學得好,事情進展得順利,接下來可能會一批接一批的派人出去,人數也會越來越多,也許幾千人,也許上萬人。”
“第一批這五百人,自然要學一些當下我國急需的學問和技藝。因學習各種技藝所需時間和長短不一,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
“學童們在台灣學習期間,你也要對他們多番考察,逐個甄別。總之就是一個章程,朝廷不惜銀子,學童亦要刻苦,務必因材施教,力求學有所成。”
乾隆忽然轉了話題:“朕問你,如果學童們到了西洋的國家,受到夷人譏諷恥笑,你該如何應對?”
“皇上,”陳宏謀不解的問:“學童因何會受到夷人的譏諷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