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對戲曲情有獨鍾,他一直有個願望,就是創辦自己的戲劇班,能親自教習和導演自己創作和改編的劇本。
在康熙年間的1666年,機會來了。這一年,56歲的李漁應朋友之邀,從北京前往陝西、甘肅遊曆。在遊曆的路上,他先後在臨汾、蘭州得到了頗具藝術天賦的兩位獨具藝韻的唱戲演員喬姬和王姬。喬、王二位主角演員的到來,再加上其他一些原有的配角演員,一個初具規模的李氏家班就組建起來了。由於有了喬、王二位演員出色的表演,以及李漁這樣的好編劇、好導演,他的李氏家班迅速紅遍了大江南北,影響波及大半個國家。
會友,很受戲曲名流們的歡迎。
在長期的漫遊中,中華大地的奇山秀水到處都留下了李漁的足跡。李漁對大自然也作了深入的觀察和研究。李漁對各地風土人情作了詳細的調查,這不僅進一步深化了他對各方麵藝術的審美情趣,而且也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創作素材。
這些素材經過李漁精細的提煉和藝術加工後,創作出了大量的詩、詞、曲、賦。這些作品既有寫實的、抒情的,也有聯想的、議論的,語言凝練,韻律優美,深受世人的稱誦。
李漁的家班作為李漁自己的實驗劇團,使他在戲曲創作、導演、演出等實踐活動中如魚得水,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李漁的
在李漁60歲時,他決定開始係統地總結自己一生生活的所聞所見所得的經驗,並把這些經驗寫成文字,形成理論。
1671年,李漁寫成了《笠翁秘書第一種》,這本書也叫《閑情偶寄》,又叫《笠翁偶寄》。
《閑情偶寄》的後6部包括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在這幾部裏,李漁全景式地談論了清初我國人民的世俗風情,包括日常生活娛樂和養生之道,以及當時的人們如何美化生活等內容。
世人製菜之法,可稱百怪千奇,自新鮮以至於醃糟醬臘,無一不曲盡奇能,務求至美,獨於起根發軔之事缺焉不講,予甚惑之。
瓜茄瓠芋諸物,菜之結而為實者也……貧家購此同於糴粟。但食之各有其法,煮冬瓜絲瓜忌太生,煮王瓜甜瓜忌太熟;煮茄瓠利用醬醋而不宜於鹽;煮芋不可無物伴之,蓋芋之本身無味,借他物以成其味者也;山藥則孤行並用無所不宜,並油鹽醬醋不設,亦能自呈其美,乃蔬菜中之通。
這段文字便是一則膳食小品,清新優美,趣味盎然。在《閑情偶寄·聲容部》中,李漁還分別介紹了肌膚、眉眼、首婦人之衣,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肌膚近膩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則不宜精而獨宜粗,精則愈形其糙矣。
病未至而防之,病將至而止之,病已至而退之。
李漁的《閑情偶寄》堪稱是生活藝術的大全、休閑的百科全書,是我國第一部倡導休閑文化的專著。因此,《閑情偶寄》在我國傳統雅文化中享有很高聲譽,被譽為古代生活藝術大全,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李漁還是我國戲劇史上第一個專門從事喜劇創作的作家。在《閑情偶寄》中,李漁分別對戲曲的創作、導演、表演、教習,直到語言、音樂、服裝,都一一作了論述。這幾部分是李漁在汲取前人的理論成果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經驗,對古代戲曲理論進行了全麵的總結,從而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自成體係、具有民族特色的戲劇理論體係。
李漁的《閑情偶寄》是我國昀早的係統的戲曲論著。它是我國古典戲劇理論集大成著作,是我國戲劇美學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其中關於導演的論述,是世界上昀早的導演學。因此,李漁被後人推為“世界喜劇大師”,也有評論家稱之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因此,李漁的《閑情偶寄》對後人提高生活品位、營造藝術的人生氛圍有極大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