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滄浪詩話》的《詩評》中,嚴羽充分評述了李白、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他認為李白、杜甫詩歌各有妙處,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是飄逸,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是沉鬱;李白的詩渾然天成,杜甫的詩歌有章可循。
係。他確立了詩學理論的“師古”核心,也確定了學習效仿的對象是漢、魏、晉、唐時的詩人作品。關於詩歌的審美特征,嚴羽提出了“別材”說和“別趣”說。別材的意思是詩在取材上要有特別的要求。他指出,宋詩所以不如唐詩就是在取材上出了問題,宋人在既“涉理路”,又“落言筌”的“書”中取材,背離了“詩者,吟詠情性”的旨義。
嚴羽認為,詩人與學者是有根本區別的。詩歌是用來吟詠人的情性的,隻有那些情性中有詩情畫意的人,才可能成為詩人。情性中沒
才能產生那種蘊藉深沉、餘味曲包的美學特點。他在《詩辨》中說:
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這段文裏說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用的是佛經中的比喻,說羚羊到晚間把自己的雙角掛在樹上棲息,可以避免鬣狗找尋蹤跡。嚴羽在這裏指詩歌作品的語言、思想、意念、情趣等各方麵要素,組合為一個整體,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這才能給人以“透徹玲瓏,不可湊泊”的感覺,取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這就是嚴羽提出的好詩的首要條件。
在《滄浪詩話》中,嚴羽論詩是針對宋詩的流弊而寫的。宋詩的毛病,就在於背離了詩歌的審美特征和創作規律。他說,宋代的詩人經常在詩中發議論,講道理,就連在創作思想上主張“天成”和“平淡”的蘇軾都常常以議論時政入詩,以至於釀成著名的“烏台詩案”。
更嚴重的是,有的詩人在詩中堆砌典故,從古書中尋找作詩的材料和詞句,用呆滯地重複前人的詞句來代替獨特的審美創造。因此,嚴羽從自己的詩學見解出發,推崇有“別材”和有“別趣”的盛唐詩歌。
大概是因為詩境與禪境相似甚至相通的緣故,嚴羽在研究前人的詩歌創作理論和梳理自己的詩學體係時,他常常借用禪語。在論述師法前人的具體方法時,嚴羽更是始終以禪作喻,指出詩歌之道在於“妙悟”。
在《滄浪詩話》的《詩評》中,嚴羽充分評述了李白、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他認為李白、杜甫詩歌各有妙處,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是飄逸,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是沉鬱;李白的詩渾然天成,杜甫的詩歌有章可循。
係。他確立了詩學理論的“師古”核心,也確定了學習效仿的對象是漢、魏、晉、唐時的詩人作品。關於詩歌的審美特征,嚴羽提出了“別材”說和“別趣”說。別材的意思是詩在取材上要有特別的要求。他指出,宋詩所以不如唐詩就是在取材上出了問題,宋人在既“涉理路”,又“落言筌”的“書”中取材,背離了“詩者,吟詠情性”的旨義。
嚴羽認為,詩人與學者是有根本區別的。詩歌是用來吟詠人的情性的,隻有那些情性中有詩情畫意的人,才可能成為詩人。情性中沒
才能產生那種蘊藉深沉、餘味曲包的美學特點。他在《詩辨》中說:
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